返回首页

思想强农 文明育农 文化惠农 文化铸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108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数量为全国最多;全省已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11月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扎实做好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等文章,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创新理论落地扎根润人心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王红勇介绍,近年来,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农村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基层理论骨干培训、理论政策宣讲、理论图书配送、社科理论普及等理论下基层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身边,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和好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坎。经过两年探索实践,目前,我省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实践站建成率达到79.6%。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引导基层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基层百姓宣讲品牌。 

  荣成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信用建设”的工作模式。“将志愿服务纳入个人信用加分,让志愿者既有面子、又得实惠,全市志愿者达到15.5万人,每月开展活动3000场次、参与10万人次。农村不文明行为由10%下降到不足1%,社会矛盾纠纷减少22.8%。”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说。 

  文明乡风建设有了新气象 

  以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我省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截至2019年底,全省83.77%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全省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共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160万余户,全省农村家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深化移风易俗,农村婚丧、孝道风气持续好转。结合疫情防控在全省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 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民族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社区深入开展“小家传大爱 共筑家国梦”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讲活动,仅2020年线上线下受众达20余万人;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农村大操大办现象得到遏制,涌现出许多典型经验。 

  沂水县委书记薛峰介绍,为有效解决农村“死不起、葬不起”的问题,沂水县推行“惠民礼葬”,截至10月底,共有30258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2.5万元,新去世人员进公墓安葬率100%。 

  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为切实做实做好“送文化到基层”的文章,我省以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为抓手,推动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记者了解到,我省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2019年达到9万余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8%;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2020年,共开展线下文艺志愿和文艺惠民活动2500余场次,参与艺术家近1.5万余人,现场受众约30万人,志愿者将文艺送到百姓身边。省文联副主席姜慧表示,省文联在工作流程上探索打造了“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接单、受众评单”的服务机制,形成了“到人民中去——山东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等特色品牌。 

  保护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乡村文化的延续,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已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渔鼓戏、大弦子戏等古老的山东地方戏曲焕发出蓬勃生机;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培育形成一批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制作等专业乡镇、专业村,吸纳省定贫困村就业人口17.6万人,带动23万人就业。 

  “全省各地区注重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建成了一批亮点突出的特色文化村和文化主题旅游小镇。”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5.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700亿元。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陶云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