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记者 吴宝书 栗晟皓 通讯员 郑丽娜 吕凤臣
6月11日,位于莒县招贤镇的“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里,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日照市总工会组织日照市部分劳模工匠和国网日照供电公司变电运检室党支部党员,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很震撼!听完这些建国前老党员的感人故事,我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岗位,做好表率。”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日照供电公司变电运检室贾廷波深有感触地说。
“一位位老党员就像一片片红色的晚霞”
近年来,莒县对建国前老党员的事迹展开抢救性挖掘,总结梳理老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扎根基层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故事,累计征集图片近20万张、视频资料3万多分钟,打造了“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雕塑等形式,追述党组织在莒县的发展脉络,集中展现王尽美、宋寿田、王玉璞等革命先烈和吕鸿宾、卢翠秀等老党员杰出代表的动人事迹。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莒县对“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进一步升级,增加党史学习教育和老党员资料检索等内容。以展览馆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莒县依托《本色——百名建国前老党员事迹报告》、《本色的力量》微党课、《不老年华》专题片等,打造了“一馆一书一课一片”为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情景课堂”。
“一位位老党员就像一片片红色的晚霞,映照这个世界,温暖着人们的心,他们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莒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副主任、“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负责人宋时轮说。
展览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已免费接待省内外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青少年团体等4000余批次,30余万名参观人员在这里接受了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耄耋老两口的“本色”
“为了革命呢!”“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为人民服务嘛!”……在纪录片里,面对“为什么入党”的问题,莒县老党员们朴实又真挚的回答,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6月7日,记者来到莒县小店镇古迹崖村建国前老党员陈淑元和唐树芳夫妇的家。“来来来,快到家里来喝水吧!”刚到门口,两位老人从屋里走出来,热情地招呼记者。
陈淑元今年已是93岁高龄,唐树芳也已89岁,但两位老人精神矍铄。提起1948年入党时的情景,唐树芳打开了话匣子:“俺俩的父亲也都是共产党员,父亲从小就告诉我,只要一心一意跟着党走,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唐树芳组织村内妇女开展宣传教育,贴标语,上街游行,带领秧歌队到新解放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陈淑元则一直配合党组织在村里开展根据地建设、党员发展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又投身家乡建设。1981年春天,陈淑元担任古迹崖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6年。他带领全村老少将250余亩荒山开发成梯田;在村中先后建设两道拦水坝和一座集拦洪蓄水功能为一体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实现全村600亩耕地的自流灌溉和400亩耕地的机械化灌溉。直到现在,老两口仍然保持着革命时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积极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老两口的身上彰显了建国前老党员的“本色”,即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这种“本色”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色”故事传遍红色热土
“莒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宣传带动下,全县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一度多达13341人。”宋时轮介绍,在解放战争时期,莒县先后有6657名优秀儿女奔赴前线,近200名干部南下开辟新解放区,32万余人次民兵、民工支前,2000余人为国捐躯。
现如今,他们的感人事迹仍在莒县这片红色热土上广为流传。老党员许世彬,城阳街道大许家庄村人,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14次。1960年,退伍后的许世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食堂主任。当时物资紧缺,但他坚持原则、严守规矩,即使是亲人也不能违规拿走一碗粥。
老党员吴正范,碁山镇三庄村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转业后成为国家干部。家里人让他找上级照顾一下孩子的就业,他断然拒绝。
老党员庞育生,小店镇庞家垛庄村人,幼年时期非常渴望读书,但是由于战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育生”,即“培育学生”之意。2005年病重弥留之际,她把自己积攒的40176元,拿出1000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剩下的全部捐给小店镇中心小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莒县建国前老党员这个英雄群体从最早的1.3万余人,缩减至目前的300余人,平均年龄92.5岁。他们用一生书写的共产党员本色故事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