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黄河畔运河边过年

  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秦汉至明清,德州“八易其名”“六移其地”, 大禹文化、龙山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兼收并蓄,碰撞出独特的年俗文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驴”陈贵芝 摄影

  德州人备年是从腊八那天开始的。喝腊八粥,腌腊八蒜。自家腌制的腊八蒜,可以送人,但不能卖。原因很有意思:蒜与算同音,早年间,商家都在腊八这天结账,有“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一说,卖蒜的一吆喝,欠债的一哆嗦——不好,要债的来了!

  备年最重要的仪式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祀灶神。按照老习俗,家人在外没有赶回来的人家,这天是不辞灶的,怕把在异乡的亲人辞在外面。所以在外面的人,尽量都在小年之前赶回家,不过现在放假晚,很少有人能在这天之前赶回家了。

  除夕与春节尾首相连,此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按照《德县志》的记载,主要有五项内容:辞岁、接神、撒岁、守岁和宿岁。

武城花杠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春节前后进行表演 刘克政 摄影

  “卑幼叩拜尊长,曰辞岁。”大年三十,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亲友间拜谒祝福。归来后,沐浴更衣,开始准备祀祖祀神接灶的事情。

  “家长率卑幼赴门外焚香奠酒,曰接神。”接神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除了接神,民间在年三十晚上还要接自家祖先回家过年,感恩祖先的血脉沿袭。在接、送神之间的两天内,有诸多规矩,诸如:不能扫地,怕迷了祖宗眼,怕把财宝扫没了;不能打水,怕惊动了龙王等等。

  再就是撒岁。院内撒上芝麻杆、秸秆之类的东西,踩上之后劈啪作响,踩的人越多、踩得越碎,越吉利,德州人称之为“踩岁”。初一拜年的人来人往,也都说着“踩岁了”。“碎”与“岁”同音,取意“岁岁平安”。而且,芝麻杆和许多秸秆都是一节节的,寓意步步登高,增福增寿。

  守岁是各地比较普遍的习俗。一夜灯火不灭,人们共同度过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有守住丰收果实之寓意,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年夜饭上一定要有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象征团圆,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 图源:齐鲁晚报德州融媒

  在德州,大年初一、初二的饺子也要在三十那天包出来。饺子一般包三种:一是素的,年夜饭以及初一吃,寓意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白菜、粉条、豆腐是最主要的三大件,白菜寓意“百财”,粉条寓意“长长久久”,豆腐寓意“都福”。二是包硬币的,只包一个,初一早晨吃,谁吃到谁有福,表示“新的一年有钱用”,这种习俗称“验岁”。三是荤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初二送神后才能吃。

  “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的便是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是没有外人在此吃饭的。这时候,一般也没有外人去别人家串门。现在,人们多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见不着几面,过年回家也有在年三十聚聚的,但也都是同门同宗的。

  年夜饭上的菜很有讲究,比如“年肉”要吃红烧肉,预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鸡要是整鸡,不能切块,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除夕夜不能吃完,要留一点。新婚一年无子的夫妇,除夕夜还要吃两个包了大枣的粽子,不能用手拿着吃,而是用筷子夹着吃,寓意“快种子”。

  宿岁与守岁的含义类似,就是除夕夜家人团聚,酣饮言欢迎新年。

德州市中心广场的大秧歌表演 张瑞 摄影

  初一一早,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也开始了。

  走亲戚是从正月初二开始,次序大体为先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走亲戚要带礼物,不同时期内容不同。到了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亲戚往往不把客人带去的礼物都留下,而是只留下一两样,再把自己家的稀罕东西添上一两样,以示敬意。“笼笼来,笼笼去,离了笼笼断了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正月初四回娘家,除盛宴招待外,娘家回赠的年糕是最贵重的礼品,寓意让女儿的生活越过越高。

  做生意的格外看中正月初五。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接财神”要抢,很多人家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就打开大门和窗户,摆上羊头与鲤鱼,燃香放爆竹了。羊头有“吉祥”之意,“鱼”与“余”谐音。接过财神,还要摆宴席,往往吃到天亮。民间把这天称为“破五”“送穷”。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过了这天,传统概念里的过年就算结束了,诸多禁忌讲究也都解禁。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