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触类”《沂蒙山》成功经验,“旁通”红色经典历久弥新

  

  山东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自首演来在省内外演出40多场,感动观众无数。歌剧《沂蒙山》是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优秀文艺成果,在传承红色经典、创新宣传沂蒙精神方面作出了成功尝试。数往知来,沂蒙精神从未离我们远去,在新时代它需要新的表达和载体在人民群众中继续弘扬与传承。

  上个世纪40年代,勤劳善良的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支援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浩荡的支前队伍、无私的沂蒙红嫂、悲壮的孟良崮战役等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也谱写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可以说,歌剧《沂蒙山》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创新。

  

  歌剧《沂蒙山》作为弘扬沂蒙精神的重点项目可谓融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于一体。从内容上看,剧本取材于真实事迹,将沂蒙地区一段军民团结抗战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都彰显了沂蒙精神深切内涵。从形式上看,独具匠心的舞美、化妆、服装、道具、灯光、音效相互配合,打造出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视听盛宴。此外,创作团队11次实地采风、体验沂蒙山区风土人情,将作品打磨得更加贴近历史,贴近群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但感同身受地了解了那段峥嵘岁月,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沂蒙精神对心灵深处的洗礼。

  

  在传承沂蒙精神的过程中,歌剧《沂蒙山》的成功其实并不难复制。首先,要结合时代精神提炼沂蒙精神内涵,使传承更具思想性。加强思想性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将过去与现实结合,将党性和人民性结合。沂蒙精神中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品质与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这些精神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沂蒙山》人物之所以立得住,除去剧本的成熟,表演的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物身上彰显的精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完全适用,观众代入感强,自然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要创新呈现方式,使内容更具艺术性。用生动形象的传播形式宣传沂蒙精神,可以达到净化、鼓舞、凝聚人心的效果。应该以全新的传播形式吸引广大群众,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增加观众的互动性,使其参与其中,让观众既能眼前一亮又能过目难忘。最后,要立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切实加强群众性。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真情,作品才会打动人民群众,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要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牢记嘱托,狠抓落实,山东应以沂蒙精神为重点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今社会,个人的思维、理念、行动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却是一致的,把握时代脉搏,高举精神旗帜,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成功经验可推广,成功模式可复制,必将为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红色经典的历久弥新、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齐鲁样板、贡献山东智慧。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