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创办3年营收2.5亿!《中国广播影视》万字长文解读山东广电融媒体“暗夜行军”

  编者按:《中国广播影视》(总第682期 8月下)以《“暗夜行军”记》为题,用5个整版、1万余字的篇幅,对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近几年的发展进行了深度解读。8月21日晚,官方微信号“广电独家”也进行了全文刊发。

  9999..png

 

  文|「广电独家」何佳子

  从2017年成立之初的营收1.8亿元、向台里借款2000万元维持日常运转,到2018年营收2.5亿元、上交利润3000万元,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王忠说,3年来,他最大的变化和感受都是一个字——快,“因为我们等不起”。

  

  2016年6月,王忠从台里接过了创办融媒体资讯中心的任务。那年,他130斤。在此之前,他是牵头成立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老新闻人,在担任生活频道总监的10年间,把一个没有主打节目、没有制作力量、没有影响力的“三无”频道打造成为拥有《生活帮》等品牌节目的强势地面频道。

  3年过去了,王忠的体重从130斤飙升到了180斤。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占据大部分空间的办公桌之外,还挤着一张可以拉成单人床的沙发和一个罩满衣服的落地衣架。

  “基本上,就住在这儿了。”他笑着说,“轮到值班时,为了保证7点的直播,早上5点多就要到岗,审稿子、看片子。有时中午事儿太多,想睡一会儿就没时间吃午饭了。到了下午五六点钟,为了审稿不犯困也不敢吃。随后,就是晚间总结策划会,一直到会都开完了才能吃饭,晚上到家差不多就九十点钟了。这个作息,你不胖谁胖。”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 王忠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新闻人的日常。

  3年间,“闪电新闻”客户端推出,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央厨房”正式启用,融媒体资讯中心平均日产节目时长超过300分钟。

  从2017年成立之初的营收1.8亿元、向台里借款2000万元维持日常运转,到2018年营收2.5亿元、上交利润3000万元,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王忠说,3年来,他最大的变化和感受都是一个字——快,“因为我们等不起”。

  2016年6月,开始着手融媒体资讯中心的组织架构方案规划和论证;3个月后,开始进行中心人员的双向选择,当年即进行绩效考核,2017年6月“就开始裁人了”。

  时间不等人,为了加快转型节奏,融媒体资讯中心把考核单元从一年缩短为半年。一次不合格,就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转岗安排,再不合格就只能辞退。

  3年间,主动离职和被动辞退的员工共有80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充实了一批年轻人,“队伍的年龄结构更为合理,更加适应媒体转型的工作需要。”

  

  中央厨房工作区

 

  不管是开会还是聊天,王忠常说一句话,“媒体融合就是暗夜行军”。不知道前面有没有路,也不知道路在哪儿,只能摸索着走,摸索的同时还不能随波逐流,必须有目标感。

  “在这个过程中,信念很重要。有时候真觉得很难撑住,不知道走不走得通。”前年,完不成任务的时候,王忠心里也在打鼓,这么干到底行不行?“说得丧气一点,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们还搞什么媒体融合?”

  年底时,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找到他,“明年你必须亲自来管营销”。一横心,从来没管过广告的他接过了营销的担子,并当场立了“军令状”,“如果一年以后,融媒体资讯中心还是没办法养活自己,我辞职。”

  一年过去了,融媒体资讯中心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给台里上交3000万元利润,让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融合切切实实地走出了坚实的步伐。

  “活儿必须要有人干”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媒体融合,说到底是人的融合。对此,王忠的理解很直接也很朴素,一句话,“活儿必须要有人干”。不管到什么时候,“人”总是最关键的一环。

  除了创办“闪电新闻”客户端外,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还合并了公共频道、体育频道、国际频道3个地面频道,“相当于5个处级单位合并成1个”。其中,3个地面频道对外保留呼号,对内统一归属于融媒体资讯中心。

  合并之后,融媒体中心人员整体规模超过700人,其中在总部工作的有500多人,16家地市记者站将近200人。相对于平台数量,人手严重短缺,经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

  

  中央厨房调度指挥平台

 

  从电视端看,这意味着山东广播电视台所有新闻产品,包括《山东新闻联播》在内的7档新闻节目,都是由融媒体中心生产的。此外,还有大量自办非新闻类节目以及体育频道的赛事直播、转播等。

  “这个量还是特别大的。我估算了一下,每天生产的节目时长差不多有300分钟,自办节目团队差不多有280人。”王忠告诉「广电独家」。

  有限的人手如何“填充”巨大的内容缺口?这是融媒体中心创立之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经过讨论,原有的栏目组制被打破,节目生产部门一分为二,一个“大前期+大后期”的新架构产生了。

  新闻线索统一汇集到线索平台上,后期编辑对其分门别类,由“后期”指挥“前期”。比如客户端编辑会说“发个资讯过来”,或者栏目编辑说“这个选题什么时候给我,要做成什么样子”。

  之所以作这样的改变,王忠坦言,主要是为了解决转型之初记者“归属感太强”的问题——从电视栏目“转场”新媒体,不少人缺乏动力。

  “理解起来其实很简单。以《民生直通车》为例,以前记者可能是上午出去采访,下午回来写稿子,下午4点多审片,5点半播出,按照这个流程走就可以了。现在不一样了,上午到达现场后,可能新媒体编辑说‘能不能先传一条回来’,或者‘先传几张照片’。传一张照片,新媒体这边记一下,挣1块钱;再发条快讯,又挣1块;午间新闻可不可以做个现场连线,挣1块;等到晚上节目播出,视频这边再记一下,又是1块。”他解释道,“这‘顺手’的1块钱,你挣还是不挣?大多数人会觉得‘可以挣’。”

  这看似随意的“1块钱”,隐含着破局的关键。“主要是培养大家对新媒体的阵地意识。慢慢的,记者不再觉得移动互联网是超出业务范围的,逐步树立了新媒体也是自己媒体的意识。”

  在他看来,运行了3年的“大前期+大后期”管理机制,解决了原来广电系统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后期指挥前期”。

  

  中央厨房调度指挥平台

 

  相比报纸,电视新闻记者更需要在现场快速作出反应,后方编辑除非具备非常丰富的一线经验,否则无法指挥“前期”。现在,一批有经验的记者逐步进入编辑岗位,可以指挥得动“前期”。

  “‘后期指挥前期’的优势在于更具整体性,更容易形成统一风格。因为编辑会从整个栏目或者平台的角度去考虑,去整合。”他说。

  最初,融媒体资讯中心的“大后期”分为两大编辑部,分别是电视编辑部和新媒体编辑部。随后,两大编辑部合并为融媒体编辑部,下设多个编辑小组,组内有责编。

  “接下来,我们也在思考新的改革计划,下午去跟吕台汇报。”王忠透露,如果计划通过,下一步将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调整为生产单元管理的模式,融合机制将更加灵活。

  “现在,‘归属感太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新问题是全部打通之后‘没有归属感’。”而下一步人事改革的重点,正是基于“主力军挺进主阵地”的考量。

  如果说之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的是传统媒体必须具备新媒体意识的问题,那“主力军挺进主阵地”则意味着传播平台与工作重心的转变。

  在他看来,所有行之有效的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下一轮改革的生产单元管理模式就类似于联产承包和包产到户,每个考核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融合组织,逐步在多个垂直领域深耕,“这是最能调动积极性的方法”。

  “领导有决心,但调动不起大家的积极性,这事就成不了。就算暂时成了,换个领导上台,一样不行。而体制内和体制外在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社会公司里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新媒体,可以随便换人,但体制内不行。如果想要实现提升和转型,只能通过培训,让大家的观念慢慢转变过来。”在王忠眼中,要想实现观念的转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绩效考核机制改革。

  简单来说,就是以年、月、周为单位,统计在不同平台的发稿量,对总分数进行汇总。开始时,中心还限定,新媒体平台的工作量需要达到一半以上,“后来去掉这一条了,因为大家的完成量基本上都突破了这个比例。渐渐的,他们也习惯到达现场后,先给求快的新媒体供稿。”

  

  山东《新闻联播》主持人黄凯

 

  “说一千道一万,活儿必须要有人干。我们到底能够生产多少产品填充到平台上?我们的自创能力到底有多大?搞清这两个问题很重要。你必须挖掘出大家生产的活力和积极性,让大伙愿意去生产不同的新闻产品,这才行。”他感慨道,媒体融合进程中遭遇的挑战太多了,而最大的挑战是人——人才的“人”,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和转型。

  吸引年轻人才同样是个棘手问题。在卫视平台年轻化、青春化转型的趋势下,如果不能有效吸引年轻人才,“我们就没有未来”。

  一方面,让现有人员感受到本领恐慌,通过绩效考核引导他们转型,逼着他们去学习新的技能,成为“多面手”;另一方面,则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和互联网平台“抢人”。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特殊岗位,比如主持人,王忠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用他的话说,在男性播音员稀缺的大环境下,山东广电融媒体资讯中心却有“全国最好的两个男主播”。

  其中一个是前年刚毕业的95后,现在每月工资可以拿到3万多元。“当然,工资只是一个方面。但通过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山东台是尊重主持人的,到这儿来是可以被重用的。今年,他的师弟毕业后也过来了。”

  而在此之前,《山东新闻联播》的主播,一个月工资到手仅有六七千元,少的甚至只有五千元。

  

  山东《新闻联播》主持人 李毅

 

  “记者、编辑们会觉得播音员只是念念稿子,稿子是我写的,片子是他编的,你凭什么挣得多?”他顿了下说,“这么想就错了,没有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去判定人的价值。作为台里的门面担当,新闻主播不仅是新闻生产环节上的一环,更代表着平台形象,甚至是山东的形象,找到合适的太难了。”

  找到合适的,靠什么吸引他留下来?

  光靠感情肯定不行。“再有感情,也要养家糊口。这几年,专业岗位的技术人员走的比较多,因为这个岗位在社会上太受欢迎了。以前,在体制内,他们有活儿就干活,没活儿也要在岗,但收入有限,于是不少人辞职了。后来,我们逐渐探索,形成工作室制,既可以对内接活儿,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收入管道。这样,他们就可以合理、合法、合规地多挣一份绩效工资,体现自身劳动价值,也不必到社会公司去了,毕竟社会公司不能旱涝保收。”

  “脚板要走到最基层的地方去”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暗夜行军”的摸索中,同样伴随着总结与反思。王忠说,私下里,自己经常和同行交流,大家有个共识,就是必须清醒意识到广电原有的盈利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咱们活得太容易了。谈广告,你甚至连广电的楼都不用出,客户会主动上门。现在不一样了,营销中心46个人,全部在外面跑。你花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去做,都未必能完成任务。”2017年,融媒体资讯中心的广告创收任务距离完成差了2000万元,作为中心主任,王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的一年,除了要补上2000万元的缺口,还要完成额外的经营创收任务,而这只是融媒体资讯中心的任务之一。

  

  3月8日,“闪电新闻”记者崔真真在第三次“部长通道”提问,崔真真正在用智能眼镜进行第一视角的直播

 

  作为山东广电推进媒体融合的前沿阵地,融媒体资讯中心既要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发稿任务,保证《山东新闻联播》《问政山东》等节目不出差错,还要推动“闪电新闻”客户端等线上平台的搭建与人员转型,在此基础上完成经营创收任务。

  “此外,还有创新创优的担子。前年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去年拿了二等奖、三等奖,今年也要参照这个标准完成。这几个维度中,任何一个维度不达标,都视作没有完成任务。”他补充道。

  好在,压力与动力并存,成效与挑战同在。2018年,经过多方面的调整与努力,融媒体资讯中心不仅养活住了700人,而且“员工们拿到手的工资在济南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在王忠眼中,盈利模式的转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媒体的智库功能,进行服务形态的转变;二是线下多元产业的拓展,探索会展、养老、少儿等容易与广电自身优势相结合的细分产业。只有精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转型。

  

  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北京的全国两会演播室,采用5G+VR直播

 

  一些优势是自己发掘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汗水得来的。对于新闻资讯平台来说,省级广电的优势更多地在于公信力和影响力,“而且越到基层,体现得越明显”。

  想通了这一点,也就有了方向。“不再只盯着济南、青岛这样的中心城市,往下走,到县城、乡镇、沂蒙山区,脚板走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在他看来,媒体向智库的功能转型是肉眼可见的必然趋势,“既然越是基层的地方越需要我们,那何不放大自己的基层影响力,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呢?”

  如今,山东广电融媒体资讯中心与省内12个地级市签订了战略合作,为其提供智库服务;并与5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更细致、更为个性化的智库服务。

  在“向下走”的过程中,营销模式变了,营收利润涨了,方式手段新了,内容传播也更精准有效了。

  “大屏”与“小屏”的现在和未来

  从大屏到小屏,是传播形态的转变,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之前,从电视端大屏转向移动端小屏,大屏是主,小屏是次。如今,大屏与小屏的主次位置似乎正悄然改变。

  今年7月22日,国内首档短视频聚合类融媒节目《好看时间》在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及全平台)上线。节目分为4个板块,分别是“热搜榜”“美好生活”“脑洞一下”和“融媒朋友圈”。其中,“融媒朋友圈”主要通过山东广电闪电云系统,调动、深耕市县区台资源,刊播地市台生产的优质内容,让媒体融合实现“贴地飞行”。

  实现大屏、小屏的双向互动和无缝衔接,是这档节目最具新意的亮点。电视节目中,主播美琪进行趣味播报、实时抽奖。场外98后实习主播玥廷则在电视节目开始前10分钟,在“闪电新闻”客户端、“抖音”App等网络平台开启直播。整个过程中,大屏中有小屏,小屏中看大屏。

  

  《好看时间》的大小屏互动

 

  《好看时间》制片人、新媒体编辑部副主任董光强告诉「广电独家」,这档节目今年4月开始策划,7月正式上线,“整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共识,要紧扣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千万别做成老套路的新闻资讯类节目。”

  他向记者透露,节目组还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将真实的直播留言在电视屏幕上实时呈现。“录入系统,播出稳妥,但是缺少新鲜感和真实感。后来我们想,不妨大胆一些,大小屏联动。”

  “有时我在想,未来大屏上的内容是怎样的。”王忠笑着说,说不定以后大屏上的内容和小屏没什么区别,“因为受众在变,平台的内容调性也在跟着变。”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闪电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一系列介绍劳动模范的短视频,时长都在1~2分钟,后来电视新闻也播了,“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很简短,但很令人感动。那些没说的话,反而成了引发观众自己思考的留白。”

  在山东广播电视台一层,有着全国唯一一个街景演播室。演播室的实际位置是两栋大楼之间的空隙。演播室内,可以看到外面的车流和人流;演播室外,隔着玻璃,路人也能看到新闻节目的实时录制与播出。

  在那里,几个“无”被融媒体资讯中心的工作人员引以为豪:一是由计算机程序操控的无人摄像机;二是无处不在的大屏,“一共17块,上下左右都可以动,包括上面的天幕”;三是无处不在的融合理念,“这个演播室可以做新闻直播,可以做访谈,也可以录制带观众的节目”。

  在二楼“中央厨房”,摄像机对准了一台正在进行后期编辑的电脑。在《新闻午班车》连线中,还未完成剪辑的新闻资讯短片可以通过编辑的讲述和展示,提前向观众介绍核心信息。

  

  中央厨房《新闻午班车》演播室现场

 

  绕过机房,有一个很小的会议空间,“大名鼎鼎的‘夜总会’每天就在这儿开。”“夜总会”是夜间新闻总结策划会的简称,不过大家更习惯于叫简称。

  21:57,参加完“夜总会”、盯完节目的董光强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配图是“闪电新闻”的抖音界面,“8月第三条1000万+”。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