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国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用诺言、用青春、用情感、用行动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同时也记录下了他们的实践与思考——第一书记笔下的山乡巨变

 

    山东画报社记者陈先云曾任安乐庄村第一书记。图为陈先云(左)和四川大学校友亓庆国(右)看望帮扶村里的五保户宋跃远(中)。资料图片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

  

  《天赐》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农村扶贫工作反思与创新》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宝琳的病怎么样了?新学年村里有没有上不起学的娃娃?老朱家的牛、向前家的羊、海召的生活、村里发展的油用牡丹产业如何……转眼离开双流湾村一年多了,翻开一本本驻村日记,仿佛又回到了在村里和大家共同生活的日子。”这是陕西省子长县余家坪双流村第一书记成纲在《第一书记扶贫手记》中的文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思考,很多人像成纲一样,记录“乡愁”、记录乡村变化、记录时代进步……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映射着山村巨变,被浓缩在《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农村扶贫工作反思与创新》《天赐》等图书中。

  字里行间难舍乡亲情

  “回来前夕和回来之后,每次我接到乡亲们的电话,听到他们熟悉的声音就禁不住流泪,那是种离开家想念家人的感觉。”说起安乐庄村,陈先云就有些激动。

  2015年,身为山东画报社记者、编辑的陈先云主动请缨到农村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安乐庄村任第一书记的两年,陈先云和乡亲们,尤其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两年来我给他们上课,他们的善良纯洁和坚韧乐观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说到《天赐》,陈先云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书内有她在基层扶贫的点滴,也集合了大多数一线扶贫干部面对的问题,她希望借此书让社会各界了解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

  陈先云认为,第一书记工作的意义在于将国家的利民政策实施到位,让乡亲们深深感受到国家普惠政策的利好。《天赐》中乡亲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国家的政策好啊”,都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她将书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取为“天赐”的原因。在陈先云眼中,天赐的含义就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赶上了国家赋予的好政策。

  陈先云的思考在不少驻村第一书记中有共鸣。在《第一书记扶贫手记》中,有29位驻村第一书记用文字、图片记录了村庄的发展变化、村民的精气神。《我有了第二故乡——茂陵村》《我心中的那份牵挂》《我为扶贫唱支歌》《我们村的那些事》……一篇篇情感真挚的文字背后,流露出第一书记们对国家扶贫政策给贫困百姓带来变化的欣喜和对质朴乡村的热爱。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分享了村民和孩子们的快乐,也目睹了他们的家庭不幸,但他们却像麦苗一样,经过严寒风雪,反而更加茁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村民的‘中国梦’,是孩子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中国梦’。”陈先云说。

  真实记录时代前进步伐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在《第一书记扶贫手记》序中说:“本书不是先进事迹汇报,也不是理论性的社会学著作,它具有鲜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时代前进步伐的记录。”

  的确,“走上了平坦的路,喝上了干净的水,点亮了漆黑的夜,跳起了欢快的舞”,是不少驻村第一书记的愿望和目标。在他们的手记中,我们看到第一书记们走街串户为贫困户落实扶贫政策,看到他们为村里建设扶贫项目、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为解决群众看书难、看电视难、通讯难而奔走……

  河北省阜平县黑崖沟村曾是聂荣臻元帅指挥八路军抗日的地方。2015年任黑崖沟村第一书记的刘伟在《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农村扶贫工作反思与创新》中写道:“按照‘让老年人有保障,让年轻人有收入,让孩子们有未来’的帮扶目标,实施‘党建+养老+产业+教育’的‘1+3’帮扶思路,实现黑崖沟村贫困人口从766人减少到145人,贫困发生率从80%降低到15%。”

  事实上,像刘伟这样守诺言、重目标的第一书记,在《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农村扶贫工作反思与创新》中还记录了20位。“作为一名党员,走到山里,走到村里,看到绝壁悬崖之上、崇山峻岭之间建设的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一个个闪亮的农田水利设施,不由得感叹,没有党的组织能力,没有我们的制度优势,这些基础设施靠农民自己,100年也建不起来。”四川省宣汉县峰城镇仁义村第一书记鄢宏感慨道。

  期待更多《乡土中国》问世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驻村第一书记笔下的脱贫攻坚记录引发出版人关注。

  以《天赐》为例,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迟云认为,其意义不只是陈先云对自身这两年生命绽放做了记录,还对当下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事业做了记录。在迟云看来,第一书记一边工作一边思考,写出来的文字更接地气,这些“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事业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

  正在山东省梁山县大路口乡带队帮扶的迟云告诉记者,农村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村是创作的富矿,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主动且善于深入农村“开采”的人越来越少了。

  就出版而言,迟云认为,要多出版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社科类图书,比如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决策层提供最真实的决策依据;要组织研究乡村发展、脱贫攻坚的作者队伍,写出有思想有观点的文章;要将乡村发展、脱贫攻坚选题思考置于农村改革、国家发展命运的大潮之中,这正是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能不能获得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就看自己能不能坐得住土炕头,能不能喝得下去大娘用饭菜碗端的水;就看自己是整天坐在村委会办公室,还是东家走西家串;就要看是前呼后拥走形式,还是一个人真心实意来谈心。”内蒙古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第一书记彭勇刚的工作体会,在不少出版人看来,是优质的选题素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认为,带有泥土芬芳的《第一书记扶贫手记》,内容生动鲜活、直指人心。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出版人应和第一书记们一样,做记录、反映、讴歌新时代变革的在场者、参与者和书写者。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