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央媒关注山东综述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8月19日至22日,央视《新闻联播》三次分别用近4分钟时长报道山东:在青岛,记者跟随本土音乐人组成的合唱团,近距离感受开放活力时尚的都市新风貌;在菏泽,聚焦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农民画家毛吉志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滩区群众新生活画卷……

  近期,多家央媒将头版头条或重要新闻时段留给了山东。7月20日至25日,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走进山东。从泰山之巅到黄河两岸,从鲁西平原到黄渤海之滨,近一周的时间里,13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我省主要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山东农村、社区、城市、企业,看百姓身边变化,看基层一线变迁,看全面小康成色,看高质量发展成效,用精彩纷呈的报道打开了一幅“齐”心“鲁”力共绘小康的美丽图景。

  新农村有看头、新农业有干头、新农民有奔头。8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报道《产业兴旺 日子红火》,透过“60后”徐凤坤、“70后”刘俊彤、“90后”李根三位农民的视角,讲述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生动故事。换法种地,老把式收入成倍增;电商进村,小夫妻销货不出村;文旅兴村,年轻人回乡创业初成……唠唠新时代的崭新生活,说说未来的新打算,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浓浓的幸福味。

  新华社推出《幸福小康入画来》,点赞山东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菏泽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是一个有着约600年历史的“石头寨”,这里的生态一度破坏严重。2015年当地开始封山禁采,并投资绿化荒山3000多亩,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悬空玻璃桥等“网红”打卡景点。曾是石子运输司机的王允君,在村里经营起农家乐和超市,“环境好了,我的收入也增加了”。

  高铁通了、眼界宽了,搬出“水窝子”、群众圆了梦,家乡变了、大学生回来了……光明日报推出《山东让乡亲收获更多幸福》之后,又继续聚焦《小康路上的“三变”》:渔民当老板、农民拿画笔、市民种蔬菜。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出“山东号”巨轮载着齐鲁儿女“乘风破浪”,用翻天覆地的巨变为小康生活作出注脚。

  巨变的关键,是“新山东”的构成元素。新技术的运用、新业态的产生、新模式的介入、年轻人的回流,让一个个乡村生机勃勃,一座座城市欣欣向荣。澎湃的新动能,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在一系列高科技赋能下,居民生活更加智能、幸福。经济日报8月20日头版推出《智慧社区破解服务“痛点”》。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积极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为小区多层楼房加装电梯,让居民有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科技日报8月17日头版推出《新技术新业态 打造山东新面貌》,探寻山东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又“新”在哪里?当电商的风口开启时,菏泽市大集镇向在外的年轻人发出召唤:玩转淘宝,你们需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700多名大学生和近7000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到了家乡,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电商行列。如今,这个镇2.6万名群众在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上发挥着作用,年销售额达到了60亿元。

  工人日报以《向海而兴,小康花开》为题,反映山东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海洋环境日益得到保护,向海而兴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7月10日运营至今,“耕海1号”周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三四百人,不算养殖就能有4万元收入。

  脱贫致富路上,农村面貌反映脱贫攻坚成效,干群风貌则折射发展致富势头。在中央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面孔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朴实憨厚、勤劳上进,有的是村子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勤勤恳恳的普通群众,都在为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而奔忙。

  经济日报8月18日头版推出的《“问题村”走上振兴路》,讲的是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带领大家苦干、实干,让一个出了名的穷乱村摘下了“穷帽子”的精彩故事。“我一定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如今,高淑贞又带领村民发展古村旅游等产业。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到三涧溪村参观的人比往年少很多,但高淑贞还是讲了近200场。

  透过农民日报的报道,能深切感受到合力攻坚的山东力量在汇聚、在释放。镇扶贫办派来了帮扶责任人,农商银行送来了贴息贷款,县残联送来了扶贫创业帮扶资金……在地处黄河岸边的利津县盐窝镇肖家村,2009年因车祸而高位截瘫的周永军,在各级帮扶下建起了15间标准化猪舍,“党和政府没忘了咱,咱自己更得争气。”周永军对新生活信心满满。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在山东省会济南,民生短板被加速补齐,发展成果由百姓共享;在兰陵县代村,王传喜带着村民稳扎稳打,一起致富“很有干头”;在长岛北城村,扇贝养殖户抱团发展,好收成“以前想都不敢想”……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着干群撸起袖子加油干、加速发展奔小康的热潮,频获央媒点赞。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牢记总书记嘱托,济南找准民生改善与新旧动能转换契合点,努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8月23日,人民日报推出报道《这座城 让人总想留下来》,讲述了转型升级的济钢让员工转业不失业、高新区徐寨村在城乡融合中迎来发展新机遇、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少跑腿……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呈现出济南正奋力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 

  光明日报8月18日头版同样关注济南,推出《泉城济南的文化夜生活》。夜经济是否繁荣、夜生活是否丰富,既体现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又关系着寻常百姓的幸福感。在济南,夜经济不只有美食、休闲和购物。历史悠久的泉水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已与济南百姓的夜生活紧密相融。记者通过亲身夜游,称赞这座城市“营造出一场流动的夜间文化盛宴。” 

  为了给群众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新机遇,山东大力培育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新动能焕发出勃勃生机。科技日报8月18日头版推出《小康路上 两代人的交接》,讲述了岳秀法和岳永坤父子两代人的商城故事:改革开放初期,父亲从小本生意起步闯市场;而今,儿子开辟了直播电商的新玩法。“我们临沂人奔小康靠汗水,靠智慧,靠奋斗,当然,更依靠这个时代。”岳秀法的这句话道出了创业者的成长脱离不了时代,也离不开政府塑造的环境。 

  不仅是城市,在沃野乡间,从致富带头人到普通群众,人人以十足的干劲共绘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的斑斓画卷。农民日报8月18日推出《“五大振兴”愿景渐入画图》,为山东乡村“五大振兴”全面起势点赞:物阜民丰,业态多元,乡村产业有了“新玩法”;农民有证,创业有准,乡村人才有了“新舞台”;既能铸魂,还能增收,乡村文化有了“新气象”;青山带笑,绿水开颜,乡村环境成了“新卖点”;头雁领航,众雁成林,乡村组织有了“新感觉”。 

  经济日报8月19日以《立下愚公志 凿通致富路》为题,刊发了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用双手在大山中凿出一条环山路的故事。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该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对于未来有着长远的规划:“未来将探索乡村旅游、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逐步吸收周边村400余户、1800亩果园加入合作社。” 

  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北长山乡北城村,党支部领办起渔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抱团发展抵御风险,相较于2012年,2019年户均增收100万元以上。新华社8月16日播发《长岛渔民的扇贝喜事:从请客求人买到供不应求》,反映出经营模式的改变给渔民带来了好收成,“以前请客送礼求人都不好卖。现在有多少卖多少,而且价格还比以前高。”养殖户王惠安乐得合不拢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刘雁滨回到家乡兰陵县代村,投身乡村旅游业;程琳回到家乡泗水,接管了夹山头村旁的图书馆;卞成飞辞去了初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把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放在费县手绣上……这些80后、90后,在齐鲁大地上大大小小的角落里把梦想安放。中国青年报8月19日以《山东小康路上的青年面孔》为题,关注这些投身农村事业、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奔跑的青年人。 

  脱贫不能“等靠要”,而要“加油干”。在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村党总支书记高淑贞语速快,工作的节奏也快,带动村子的发展速度更快;在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先治乱,再治穷,先让村民富起来、乐起来,再让村子强起来、美起来;在菏泽市定陶区的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户在就近就业中实现脱贫……正如人民日报8月24日刊发的评论中所说,“高淑贞的节奏快、王传喜的步子稳、普通群众的干劲足,共同演奏出致富带头人与勤劳群众的奔富交响曲。”小康路上,山东干部群众正咬定目标加油干、共筑美好新生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陶云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