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新华社发这是时传祥工作时的资料照片。

  □ 本报记者 赵 琳

  实 习 生 崔瑞洋

  “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里,有一座3米多高的全身铜制塑像,他就是我的爷爷,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一个掏粪工人塑造铜像,这还是第一个。”5月7日,面对滨州市城市管理局150多名干部职工和环卫工人代表,时传祥的孙女,胜利油田滨南老年部退休职工时新春动情地讲述。

  这场特殊“党课”,名为“平凡与光荣”。时新春说,“我这辈子,时刻牢记着爷爷的一句话:掏大粪看起来是个平凡的工作,做好了就不平凡,我们的工作尽管脏一点、臭一点,搞好了居民就不脏、不臭!我们要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如今,我国的环卫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生方便的马桶厕所遍及城乡。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境界、“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为民服务思想,并没有过时。

  1915年,时传祥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5岁那年,家乡遭遇灾荒,时传祥一路逃荒要饭,走到了当时的北平,经人介绍当上了一名掏粪工。

  从此以后,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时传祥每天都要推着几百斤重的粪车,从六部口走到广安门,来回三十里路,往返四趟。当时,时传祥等掏粪工人受“粪霸”压榨,辛苦一整天,只能吃窝头、喝稀汤。一次,时传祥推着粪车,因饥饿导致脚下不稳,不小心把粪便洒在了路上,遭到警察一阵毒打。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传祥从一个旧社会人人都瞧不起的“粪花子”,成为了一名新中国的清洁工人。他兴奋地走上街头贴标语,参加到庆祝队伍中欢呼、歌唱,感到无比幸福。

  新中国让时传祥感到了尊重与平等,他带着对党和人民报恩的朴素感情,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环卫工作当中。

  当时,北京有许多汽车进不去的老胡同,需要掏粪工人一桶一桶地背出来。时传祥心思细腻,他总是避开户主吃饭、会客和休息日等团聚的时间,改在合适时候入户工作,尽量为群众营造方便。

  工作带劲了,生活好转了,时传祥的妻子崔秀庭也带着孩子从老家来北京看他。看到妻子孩子从头到脚一身新,时传祥十分激动,立即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这张洋溢着幸福的全家福,就张贴在齐河县的时传祥纪念馆中。

  1952年,时传祥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被工友选为崇文区“粪业工人工会”委员。此时,有许多年轻的掏粪工人转行。在跟青年工人朝夕相处中时传祥慢慢摸索出了规律,他常跟年轻人讲,“你愿意去重工业,我也愿意去。可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要先淘掉自己的旧思想、旧意识!”时传祥用这些在劳动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融汇进他个人的感情,去感化锻造身边的年轻人。

  1956年11月23日,时传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国家提倡粪业工人要大搞积肥支援农业生产,时传祥带领大家把人均背的桶数增加到93桶,大大加快了积肥速度,一年为农业贡献优质肥几十万公斤。

  整天背粪桶,推着粪车走几十里坑坑洼洼的路,时传祥的左肩时常磨破出血,衣裳被血痂粘到肉上;长期下来,他的左膀和胯骨处早就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脚趾上还长了瘤子。医生建议他住院手术治疗,他总说,人手这么紧张,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能脱离工作岗位。1975年5月19日,因积劳成疾,时传祥在北京去世,年仅60岁。

  在齐河县县城东北,有一座灰瓦白墙、朴素庄重的建筑,是记载时传祥生平事迹的“时传祥纪念馆”,时常有人来此瞻仰学习。为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齐河编演了现代京剧《时传祥》,在德州、济南、北京等地演出近百场;齐河县城管局成立了“时传祥女子保洁班”,以时传祥精神激励环卫工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年“七一”前,依托时传祥纪念馆建立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也将对公众开放。

  原文链接: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