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死与共 水乳交融 专家评说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开幕演出《沂蒙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师文静

  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开幕演出民族歌剧《沂蒙山》10月13日晚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吸引了653万观众线上线下同步观看。

  《沂蒙山》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2018年重点扶持剧目、2019年滚动扶持剧目。该剧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深刻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内涵。自首演至今,该剧已演出17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次,网络观看超过5000多万人次。

  在10月14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艺术家们这样评价《沂蒙山》——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乔佩娟:

  《沂蒙山》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山东百姓为主创团队提供了正面、形象、扎实的角色塑造基础;主创团队能够集思广益,将群众的意见揉到创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让我们看到了组织的力量,阳光的力量。

  上海歌剧院原院长 何兆华:

  歌剧《沂蒙山》很震撼,唱词非常流畅,内涵深刻。音乐旋律优美,利于传唱。舞台形象很大气,演员演出状态都很好。黄定山导演将不同的演唱风格融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互相比较的美。

  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 陈蔚:

  这是我第四次看《沂蒙山》,这部剧在三个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一是整体艺术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是“精打细磨”。二是院团的提升,院团的提升才能支撑作品的提升。三是人才的提升,看到不少演员回到了歌剧舞台上,令人欣慰。

  《歌剧》杂志主编 游暐之:

  《沂蒙山》我已经看过很多遍,再次看依然非常感动。文艺要为人民创作,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是为老百姓创作的,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韩万斋:

  “三看沂蒙山,回回泪洗面。军雕群像山东人,侠肝且义胆。”《沂蒙山》不是特意突出哪一个人,而是塑造英雄群像。这部剧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交响性。

  泉州艺术教育学会会长 杨双智:

  这是我第一次看《沂蒙山》,非常震撼人心。这部剧就像《沂蒙山小调》一样清新,写出了中国的根,说出了中国的话。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王道诚:

  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开幕演出选择这部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沂蒙山》是一部培根筑魂之作,是一部讴歌军民团结、讴歌党、讴歌百姓英雄的无坚不摧、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剧 董妮:

  《沂蒙山》开篇很震撼,它把婚礼放在战争的背景中来写,交代了时间、地点、空间,交代了人物关系,交代了人物的命运状态和人物的起点,昭示出这部剧的风格,最了不起的在于制造了一个危机情境。此剧呈现的感情基调哀而不伤、悲而不凄。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教授 万山红:

  这部剧的音乐既有华丽流畅的一面,又有本土的一面,很好地运用了戏曲的板腔体。这个戏不是一个人的戏,是群像塑造,每个演员都在台上绽放出夺目光芒。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院长 周予援:

  我想用“伟大”两个字来评价这部剧。伟大在于创作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明德引领风尚的创作理念;伟大在于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在于揭示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伟大在于创作者们是在用心、用情、用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感染所有的观众。《沂蒙山》主创团队践行了文艺工作者培根铸魂的文化使命。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