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沂蒙山》:舞台后面的故事

  齐鲁网5月18日讯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由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正在山东省内巡演。此前,这部历时两年,由众多名家精心打造的歌剧先后登上北京、福州、青岛等地的舞台。所到之处,无不赢得高度评价。《调查》记者最近专访了《沂蒙山》剧组的主创团队。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这部民族歌剧成功背后的故事。

  山东歌舞剧院正在排练歌剧《沂蒙山》,现场指导的是该剧的艺术总监张桂林,他也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副厅长。

  虽然只是排练,但无论是演员还是合唱团,他们的表演和歌唱,都让人感受到歌剧《沂蒙山》的魅力。

  歌剧《沂蒙山》共6幕,40个唱段,时长超过150分钟,以抗日战争为主线,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展现了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牺牲和历史贡献,深刻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而这八个字也是《沂蒙山》剧组创作的初衷。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八个字既是对沂蒙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战争年代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2017年初,张桂林受命策划创作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作品,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创作一部反映军民关系的作品。

  张桂林表示:“我说我要一个中国一流的歌剧,要有一部经典的剧目,要留的下来的一部作品,一句话要对得起沂蒙山,要对得起哪些死去的英雄。 ”

  沂蒙精神发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这里有120多万人的拥军支前队伍,有人们熟悉的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等等故事。

  剧中,海棠代表了军民关系中的民,也是战争年代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女性的代表。女二号夏荷则代表了军。这个人物来自于两位烈士的事迹,一位是辛锐,一位是陈若克。而另外三位主演,则是围绕着这两位核心人物设计的,他们的形象也都各有寓意。

  出生于山东济南的栾凯,现在是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作为《沂蒙山》的作曲,他在歌剧中借鉴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主题音调,运用板腔体的同时,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元素,吸纳大量山东元素进行艺术再造。

  为了精心打磨剧本,主创团队经过十几次座谈研讨、九次重大修改。正是因为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所以最终版本一出来,主创团队所有人员都感到这是一部好剧。经过主创团队全国范围内的筛选,最终选出了五位主演。

  除了五位主演之外,为了配合演出这部歌剧,山东歌舞剧院还特别招募了专职合唱团。作为现场演出的歌剧,是不允许出现失误的。正是有赖于所有参与者的团结协作,《沂蒙山》这部歌剧才能取得成功。即便这样,每场演出完之后,主创团队和演员还会凑在一起,对剧本、音乐,甚至表演等进行探讨。

  现在歌剧《沂蒙山》的常态化演出已经在山东剧院正式开始,演出将持续到5月20号。为扩展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今年下半年,歌剧《沂蒙山》还将拍摄电影版本。以歌剧《沂蒙山》为代表,山东的文艺品牌将再次走向全国,伟大的沂蒙精神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永久流传。

  闪电新闻记者 山东卫视《调查》记者程玉涛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