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聊城市冠县:非遗“柳林花鼓”进校园 保护传承有新路

  在聊城市冠县柳林镇武训希望小学,每周都有20多名小学生穿着花鼓服,在操场上练习柳林花鼓,柳林花鼓传承人在一旁细心指导。柳林花鼓,又称“柳林秧歌”,是流传于冠县柳林一带的民间歌舞。2008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柳林花鼓艺人在表演绝活

  据传,柳林花鼓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是武术动作和民歌演唱相结合,以腰鼓和小锣伴奏,载歌载舞,优美动人。新中国成立后,柳林花鼓曾一度兴盛,成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一面旗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都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上。

...

柳林花鼓传承人在教学生步姿

  柳林花鼓所演绎的故事取材于《水浒》,讲的是河北大名府卢俊义为奸人所害即将问斩,宋江、吴用等梁山好汉化妆成花鼓艺人混进大名府,劫法场救下卢俊义。百姓将这一故事与本地流传的鼓子秧歌结合,变成固定的表现形式延续下来,最终发展成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柳林花鼓原来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梁山好汉化装进城、一路上边歌边舞的情形;第二部分表现劫法场大闹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战斗场面。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第一部分。

...

柳林花鼓传承人在教学生装扮

  柳林花鼓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全队为固定的14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演出时缺一人不可,少一人不行。表演时,伞头持伞,头鼓、二鼓挎长带腰鼓,头锣、二锣提小锣,和尚拿棒槌,其余三人持鞭。

...

学生们在练习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的鼓最具特色,鼓带特别长,舞者挂于右肩,鼓则垂在左膝下,无论舞者如何翻、跳、打、扑、转,鼓总是紧贴于小腿部,而舞者就在这些剧烈的动作中有节奏地击鼓,堪称绝技。柳林花鼓的舞蹈动作带有很浓的武术风格,整个表演由“武场”的舞蹈和“文场”的演唱组成,称为“文武秧歌”。武场只舞不唱,文场只唱不舞。“柳林花鼓”的演唱基本上和《大名府救卢俊义》无关,曲调也比较庞杂。舞蹈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演员需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演唱则属于朴拙的原生态唱法。

...

学生们在练习柳林花鼓

  当地政府出资将柳林花鼓等“非遗”引进校园,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长效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赵同环等一批传承人十分欣喜,无偿教授学生花鼓。“民间文化也是有生命的东西。”赵同环说,“柳林花鼓曾经辉煌过,但差一点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幸亏有了‘非遗’保护,现在又走进了校园,让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柳林花鼓,看来,柳林花鼓又能焕发新生命了。”

...

柳林花鼓传承人在教学生表演动作和姿态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