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泰安市岱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茶道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

  有茶道家还归纳出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茶道精神的核心。

...

  茶的起源

  佛教于东汉时传入我国,饮茶之风便逐渐与坐禅相结合,并不断发展深化。佛教中的“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坐修行。

  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饮茶的风俗,就这样从泰山的一座寺院而逐渐遍及北方,遍及全国,甚至影响海外——据学者研究,日本的茶道,就受到过中国茶文化中“禅茶一味”思想的影响。因此泰山堪称是中国北方茶文化的祖庭,而灵岩僧众饮茶习俗也世代传承。

...

  在泰山一块唐代名碑——“鸳鸯碑”上,就记载过唐贞元年间在泰山王母池举行的一场独特“茶宴”。鸳鸯碑上的涉茶文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茶”的石刻记录之一。

  宋朝君臣就曾以茶为祭品,来祭祀泰山白龙神。世传其神居泰山西麓傲徕峰下的白龙池中,是掌管一方雨泽的降雨之神。

  到了明清,泰山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茶俗——“施茶”。由于碧霞元君信仰盛行,天下信众纷纷结社进香,由于香客长途跋涉,多遭饥渴之苦,泰山周边善士便发起一种施茶活动,他们在盛夏酷暑之际,沿山处备置茶水,免费供路人解渴消暑。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有苏姓道人与香众结为会社,在红门以上三元宫中“施茶三载”。泰安名臣、曾任兵刑两部尚书的萧大亨家族,对此义举予以资助。事后立碑于万仙楼的楼洞中。历史上泰山本山有无茶树种植呢?答案是肯定的。宋朝泰山大儒石介的诗中,便有“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岁晏村居》)之句,说明当时泰山附近已有了茶树。明人宋焘《夏日园中即事》诗中更有“步来野寺同谈果,锄罢荒畦自种茶”之咏,可见茶叶种植已初具规模。再到了清代,泰山僧人不仅在中天门一带开发了茶园,而且还“注册”了“泰山茶”标志。二十世纪初美国旅行家盖洛所著《中国五岳》一书中叙述:“泰山中一些寺院专门种植茶叶,在中天门附近就种有一种特别的茶叶,其包装盒上标有这座圣山的名字。”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泰山茶”品牌。民国将领冯玉祥寓居泰山时也曾试植茶树。

  不过限于技术条件,当时泰山茶园经营规模还十分有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的“南茶北移”,南方茶树在北纬36度的泰山脚下移植成功,成为我国最北方的茶叶种植基地。而泰山地区的独特地质、气候特点,也使得泰山茶有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独特品质。

...

 

...

 

  而今泰山茶园遍布,茶楼林立,如果来登泰山,不妨酌上一泓山泉,冲上一壶青茶,在万叠松风之中,细细品味一番茶中的至味、茶中的灵韵、茶中的禅境以及茶中的故事。这正是:茶道千年尊泰岳,茶香四溢满名山。

...

  泰山茶道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茶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

  茶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泰山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泰山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