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即墨区王丕文:传承不忘创新的榼子“守艺人”

  临近2020年春节,山东青岛即墨区龙山街道南葛前街村的老手艺人王丕文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一块块普通的梨木在他手里转几下就变成了精美绝伦的饽饽榼子。

...

  饽饽榼子最早记载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后经各朝代发展延续至今,尤以即墨葛村榼子最负盛名。2012年葛村榼子还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丕文也成为传承人。

...

  雕刻榼子是个精巧手艺活,没有多年的经验不好干。选料、大锯拼板、晾干、画纸样、弯锯切割、锅蒸包浆、电刨抛光、凿框刻花……每一步稍有马虎,整个榼子就报废了。

...

  制作榼子的工具种类繁多,仅仅是雕刻花纹的工具就有花蒂巴、平刀、鱼眼刀和挖刀等30多种,最小的长约2厘米,最大的50多厘米。“别看这些工具不起眼,但是雕刻不同的花纹,就要用不同的工具,他们分工很明确。”王丕文笑着说。

...

  “以面鱼榼子为例,它的鱼身、鱼眼都是用小尖刀一刀一刀刻的,尤其是鱼尾,这么多线条必须刻得非常流畅、匀和才行。”王丕文说。

...

  “我从14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榼子,目前已经干了40多年了。”提起榼子,王丕文非常自豪,他说很喜欢这个行当,对榼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

  王丕文曾经在2001年下料时被电刨子弄伤了手指,一度想要放弃这门手艺,可两年后还是重新拾起来,“就是放不下这个榼子,虽然当时不如上班挣钱多,但是就觉得做什么都不如做榼子。”

...

  “以前还需要在木板上画上花样,现在不用了,直接上刀就行。”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王丕文进行了创新,目前他的榼子图案已经达到了200多种。

...

  榼子通过网络不仅在全国各地受到欢迎,甚至还走出国门,远销日韩、欧美。除了供日常使用外,还成了不少人喜爱的工艺收藏品。

...

  “经营不愁,我可以安心刻榼子,直到做不动的时候。”王丕文不愁的是销路,担心的是传承,“像我们以前那样一个师傅正儿八经带几个徒弟的状况是没有了。”

...

  令人欣慰的是,2019年年末,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正式开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制作、体验、传承和文创等于一体,王丕文也会在馆内大师工作室向人们展示榼子的制作工艺。榼子在青岛呈现出了更为生动的传承。(摄影 董志刚)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