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非遗进社区点亮生活 民俗秀出来喜乐迎年

  红彤彤的剪纸,透出老百姓的好日子;生动的木版年画,映出红火的中国年;舞动的大秧歌,绽放乡亲们灿烂的笑脸……1月18日,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青岛市文化馆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0年青岛民俗文化大拜年暨“非遗月”系列活动热闹开启,作为其中重要板块的“非遗点亮生活”2020年非遗进社区活动也在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和胶州市的三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带领居民提前感受年味,融入浓浓的中国年。

...

非遗手艺展示给孩子们。宋新华 摄

...

孩子们学习剪纸。宋新华 摄

...

崂山的剪纸艺术。宋新华 摄

...

感受传统艺术。宋新华 摄

...

崂山传统食物。宋新华 摄

...

崂山传统食品凉粉。宋新华 摄

...

品尝崂山特产。宋新华 摄

  崂山分会场非遗美味足

  腊月里,位于崂山区北宅街道的凉泉理想村里,一场场热热闹闹的非遗文化活动,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找回小时候的年味。1月18日当天,来自华楼海尔希望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的“非遗点亮生活”2020年非遗进社区活动的现场,和父母一起感受传统年味。当天,这里活动的主题是“探寻非遗,年味食足”,迅速赢得了小观众们的心。大馒头制作技艺是崂山区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着各式大馒头,小朋友们欣喜不已。除了对枣饽饽等花样馒头非常感兴趣,现场展示的玉米面饼子、萁溜等粗粮美食,成了绝对主角,大家纷纷排队合影。“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的,饼子和萁溜尤其受欢迎。住在市区的居民家里没有大锅了,我们自己烧柴火做出来的特别香。临近过年,这些都供不应求,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九,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忙活了。”在现场展示的本领农家宴负责人徐建业说。崂山凉粉是青岛人餐桌上的一道特色菜。但提起它背后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花菜凉粉加工技艺,很多市民还是有些陌生。非遗传承人刘超中现场不仅带来了特色的石花菜凉粉,还带来了创新研发的凉粉果冻等产品,小朋友们品尝到美食,非常开心。“海凉粉的制作技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凉粉,采用崂山山泉水、纯天然野生海底石花菜古法熬制而成,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已经销售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刘超中说。

  除了这些美食特色的非遗,剪纸、花鸟字画等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崂山区将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相结合,开展以‘寻年味、看非遗、赏民俗、品美食’为主题的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积极打造匠人精神,激发乡村记忆,不断推进非遗工作纵深发展,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我们还推出了鼠小弟、鼠小妹博物馆寻宝之旅的活动,激励学生们走进博物馆,探寻传统文化。”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于伟东说。

...

在西海岸分会场,市民展示剪纸作品

...

市民展示剪纸作品

  西海岸分会场萌娃学剪纸

  1月18日上午9时,“非遗点亮生活”2020年非遗进社区活动西海岸分会场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启动,非遗传承人及志愿者们与社区居民共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岛剪纸。“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它是来自西海岸新区的非遗,带有浓厚的新区特色,而且也便于学习。快要过年了,大家一起学剪纸,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现场,还不到3岁的小女孩孟想,也在家长的指导下拿起小剪刀学起了剪纸。别看小朋友年龄小,但对剪纸却是非常喜欢。手工艺人丛爱青是当天的黄岛剪纸指导老师,看着她手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前来参加活动的大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不少剪纸爱好者都行动起来,只见剪刀在红色宣纸间如行云流水,有的剪金鸡报晓、有的剪五鼠闹新春、有的剪龙凤呈祥、有的剪红红的福字……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一张张开心的笑脸,组成了最美的画卷。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新春文化生活,同时让居民重温了民间艺术的美,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

盘扣艺人展示传统盘扣技艺。马丙政 摄

...

演员正在表演传统秧歌。马丙政 摄

  “胶州秧歌”扭起来

  岁末年初,青岛各区市以不同形式展现非遗文化“年味”,活跃在胶州市秧歌城广场的秧歌队、锣鼓队,营造的喜庆氛围让年味儿越来越浓,这样的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丰盛的“文化年货”。

  早上八点,锣鼓队、秧歌队早已来到会场进行彩排,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挡不住传承人们表演的热情。青岛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刘家村喜庆锣鼓队,以激情的鼓点、昂扬的豪情迎风对擂,喜庆威武的锣鼓声透出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个性。

  轻快的旋律、传统的团扇、舒展大方的舞姿……保持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别有风情。带来表演的是胶州阜安阳光丽景秧歌队和中云街道办事处站东传承秧歌队,队伍中有“纤腰倦舞娇无力”的扇女,有“巧将艳曲按红牙”的小嫚,有“唐突歌场恁他枉”的鼓子与棒槌,还有“罗伞高擎笑拍肩”的膏药客,或满场对舞,或绝活尽显,或插科打诨……欢快向上的音乐、生动幽默的表演,引得周围的居民和游人围观叫好。

  据了解,为了保护传统胶州秧歌的本真性,这两支秧歌队伍均由传统秧歌村的老艺人——胶州秧歌老艺人、传承人李在会和青岛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茂坤带队进行培训。两位老人分别是七岁、十岁开始学习胶州秧歌,传承胶州秧歌60年,共同追求胶州秧歌的精髓,在此次非遗进社区活动中,他们参与到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12月冬训活动中,李在会告诉青岛晚报记者:“一定发挥自己的一切力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会的教授给喜欢秧歌的人,让胶州秧歌传承下去。难度比较大的地方,一是古代小脚扭秧歌,现在要表现出美感是有技巧的;再就是扭的时候要扭出八字。在众多舞蹈中,胶州秧歌不是一学就会的,为了传承秧歌,我慢慢地教,大家也慢慢地学。”他们的两个孙女杨亚男、杨鲁男也参与到此次冬训活动中。

  来自胶州市胶东街道57岁的巩振新,从事根雕工艺30年,在活动现场带来了采用柏木树根天然造型而制作的最新作品《鼠肥丰稳》,这件历时七天雕刻的艺术作品,是为了迎接2020年鼠年的到来。在金剪子志愿服务队的剪纸艺人于永惠的剪刀下,一幅牡丹花、如意围绕着栩栩如生的小老鼠的作品入了人们的眼帘,寓意“鼠”你如意,引来了在场不少市民的关注。城阳区非遗盘扣艺人林瑞先,得知非遗进社区的活动后,专程从城阳赶到胶州,现场为市民传授盘扣技艺,也让路过的百姓看得如痴如醉。(青岛晚报记者 马晓婷 马丙政 马妮娜)

  (稿件原载于2020年1月22日《青岛晚报》14、15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