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如果说,民俗是记录民族传承的脉络,那么,工艺就是记住这条脉络的符号。当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古代先辈们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这个快节奏盛产焦虑的时代,流水线商品几乎占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全部。
但是,在聊城,有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坚持着非遗的传承,一个个古老的工艺就像非遗世界里的守望者,把遥远的故事带进千家万户,悄无声息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在聊城众多的非遗项目里,要是非要选一个不得不提的,那一定是葫芦雕刻(也称东昌葫芦雕刻)。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聊城市的李玉成作为非遗传承人带着他的葫芦雕刻技艺入选其中。
据文献记载,聊城的葫芦雕刻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明清时,东昌府区商贾云集,繁盛一时。
关于葫芦雕刻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聊城,因当时这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蓄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
其实,上乘的葫芦雕刻,无论是精致如阆苑仙葩,还是巧妙如美玉无瑕,都需要同时具备超人的雕刻技艺,丰富的雕刻内容,大隐于市的非遗匠人。这都是葫芦雕刻在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于具体制作而言,首先要有质地优良的葫芦。传说葫芦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我国的,重要的是从有记载开始,东昌府(聊城的古称)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地肥沃、蜿蜒30公里的马颊河水量充裕、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都是便于葫芦生长的有利因素。所以这里的葫芦表面光洁润滑、色泽优雅,肉质肥厚,非常适宜进行雕刻加工。
纵观古今,放眼中外,艺术的价值都是时间赋予的,艺术品的价值都是人赋予的。葫芦雕刻也一样,有了质地优良的葫芦还不够,还要精湛绝伦的雕刻来井上添花。什么样的雕刻不仅传神,还能传世?一定是兼具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据非遗传承人李玉成说:他自幼学艺,一把刻刀一个葫芦就是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
一般情况下,雕刻一个小葫芦需要一天半,大一些的则需要六七天。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一是煮熟后发酵去皮;二是在葫芦上面雕刻;三是上色。所谓熟能生巧、百炼成钢,想必就是学习这项技艺最生动地描绘了。
而雕刻内容多是传统经典和民间故事。这也巧妙地赋予了葫芦雕刻作为传统工艺承载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如今的葫芦雕刻题材丰富,从传统图案到花鸟虫鱼,从山水人物到神话传说。在构图上,粗犷淳朴的风格和民间年画的工艺并重,艺术空间感极强。构图力求开合有度、繁简有序,做到了大雅至简,变化无穷。
六个多世纪的工艺传承,让东昌葫芦演绎出一段从民间工艺到艺术殿堂的传奇。最早,葫芦雕刻是以贫苦手艺人走街串巷讨生计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具备的无非是灵活的头脑和对世态变迁的丰富体验,他们将取之不尽的社会题材赋予了手中的小小葫芦,使葫芦有了故事,有了个性,有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
如今,随着葫芦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像李玉成这样的传承人和从业者,为了这项技艺得以传承,不仅自己从事,还开门收徒。更有敏锐的商人参与到这项工艺的创新和推广中。他们认为葫芦虽小,却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点滴蕴含其中,真可谓是“方寸藏金”。
目前聊城的葫芦雕刻在该产业中占有全国60%的惊人份额,更是每一位来到聊城的游客争相选购的东昌印记。大批雕刻爱好者投身这门工艺。同时,还成立了多个葫芦研究基地、葫芦工艺公司等,开发出成百上千个新品种。
除了雕刻,还有烙画葫芦、押画葫芦、彩绘葫芦、漆绘葫芦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东昌葫芦的足迹不仅南到两广,北到黑龙江,还正在走向世界更多的角落。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