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菏泽市成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

  大平调本名平调,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又因其击节的梆子特别大(约60余公分),历史上曾称“大梆戏”,现在通称大平调。

  该剧种有悠久的生成发展史,早在500多前的明弘治十一年,即1498年,河南滑台县就有碑刻记载。大平调起源于山陕梆子,经山西、河北、河南到鲁西南的菏泽地区,求真求变,广采博取,逐步成熟壮大,形成了地方色彩浓郁的地方大戏剧种。清中叶,大平调已相当普及。大平调有三大流派,即:菏泽、东明、成武、曹县一带的大平调称河东平,是指黄河以东的演艺流派;河南滑县、浚县的称西路平;河南濮阳、清丰的称东路平。数百年来,先后涌现出魏守法、魏兰枝、田发太、张全臣、陈贵欣、牛印合、张文祥、牛印海、邵丙玉、马明銮、牛光轩、郭盛高、何西良、马德良等数以百计的大平调表演艺术家。

  大平调粗犷豪放,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其击节的梆子特别大,有二尺多长、五斤多重,调低而动听;弦乐上有大弦、二弦、三弦,另有一尺余长的大铙、大钹各一对,号称“四大扇”,配上四五尺长的两杆尖子号,在舞台上制造出强烈气氛,也是大平调所独有的伴奏形式。鲁西南群众有“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的说法,说明它和其他梆子戏有明显的区别。大平调音乐上有“大金钱”“水上漂”等一百多个传统曲牌;还有“朝阳歌”“紫金杯”等三十多个笛牌;唱腔上有起板、栽板、导板、倒三板、一串铃等三十多个板头;有“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甩腔时翻高八度的唱法。红脸与黑脸、旦角还有一种特殊的“讴”腔(用吸气或呼气发出极高的假声,表达激昂情绪)。大平调的主奏乐器为大、二、三弦,配以四大扇、尖子号更显低沉雄浑,激昂磅礴,韵致和谐,浑然天成。板式规整,曲牌丰富,雅中见俗,意蕴悠长。大平调传统表演规整严谨,仪态大方,有完整的角色行当体系。其声腔演唱既粗犷豪放,又婉约细腻,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大平调的讴腔有吸、呼两种方式,调高气足,如撕帛穿云,动人心魂。大平调的传统剧目号称七百单八出,大多取材于演艺小说、民间故事,以生活化、通俗性为本,以蟒靠戏、袍带戏、武打戏见长。大平调的音乐唱腔吸收了其它剧种的精华,曲调行腔委婉动听、高亢明亮、风格各异;伴舞独具特色,对研究古老的民间戏曲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持久的借鉴作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