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潍坊:中国风筝之都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代潍县县令郑板桥的一首《怀潍县》,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古称潍县)放风筝的情景。 

  24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只木鸢风筝在潍坊境内由鲁班制作并成功放飞。从此,潍坊人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这项跨越千年的非遗项目与时尚的动漫、手游、直播嫁接,迸发出时代的火花。 

  7月8日,记者走进潍坊风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洪利的风筝工作坊。在“纸与刀”的技艺中,分享到了风筝艺人的幸福与欢乐。 

  “外出必带龙头蜈蚣风筝” 

  最早的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相传是乾隆年间,由潍坊数名风筝艺人共同扎制的宫廷珍品。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潍坊龙头蜈蚣风筝一直是中国风筝的代表作品之一。潍坊风筝传承人郭洪利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立体与串式的蜈蚣风筝结合体,造型新颖别致,龙威而不凶,吉祥如意。大的数百米,小的仅钱币大。它作为潍坊甚至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向了世界。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洪利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点名的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代表,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跟随文化使团到国外授艺展演。他的作品也成为外事礼品。截至目前,他已先后到欧洲、北美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风筝文化艺术交流,成为一名文化使者,将潍坊风筝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他每次外出必带的,就是潍坊传统的龙头蜈蚣风筝。这款最具中国代表性的风筝。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国的文化象征,龙头蜈蚣风筝又是潍坊传统风筝的代表,因此我们每次外出文化交流,必带的就是龙头蜈蚣风筝。”郭洪利说。 

  在中国,龙是一种儒雅、温顺的形象,主管风调雨顺,是吉祥的象征。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的龙体型巨大喷出火焰,代表着邪恶和黑暗力量。通过风筝文化的对外交流,西方国家对“中国龙”的形象有了全新的理解。 

  郭洪利谈到一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出国作文化交流,随行带的龙头蜈蚣风筝体型巨大而无法包装,一下飞机,巨大的龙头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外国人聚拢上来,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当得知这是一只龙时,许多外国友人表示惊讶。随行的翻译介绍:“这是一只非常善良的龙,非常友好的龙,非常可爱的龙,不是一只凶猛的龙”。“作为神话传说,还是中国的龙好。”“中国的龙非常棒!”面对精美的风筝龙头,大家争着上来合影留念。“龙头蜈蚣风筝,在外国友人面前,传达出新的‘中国龙’的意象。”郭洪利说。 

  “在新西兰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当放飞中国龙头蜈蚣风筝时,全场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大家高兴地欢呼。那一刻,我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郭洪利说,每次出行必带的龙头蜈蚣风筝成为中外友宾和谐的纽带,是中国文化的使者,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王者”恋上风筝 

  今年3月,潍坊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活动,与腾讯打造的“荣耀中国节”项目结合,联合推出了“王者踏青日”活动。               以游戏为媒介,围绕潍坊风筝这一非遗文化,《王者荣耀》为游戏加入了节日专属的“风筝回城”特效。以传统潍坊风筝形象为基础,融合现代元素的设计,增强年轻人对“放风筝”的兴趣,进而塑造年轻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 

  郭洪利负责该项目风筝创作。他在传统的风筝制作工艺中,融入《王者荣耀》中玩家感兴趣的元素,制作王者主题风筝,并让年轻人亲手参与制作风筝,了解风筝制作工艺,从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风筝文化,促使他们去关心、热爱并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郭洪利说,与王者荣耀团队合作,对方希望把游戏中“瑶”的角色制作成风筝作品。为了把这个形象完美呈现给观众,他经过再三斟酌,最终决定以潍坊硬翅风筝为造型,用上等的古绢手工绘画,在骨架处理上首次用合竹手艺,使竹条的结构更加合理;另外将代表吉祥的九色鹿、代表幸福的春燕以及飞天等元素融入其中。在颜色设计上,风筝作品和游戏中的桃花红、柳叶绿保持一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效果。 

  《王者荣耀》还推出了“云放风筝”的H5活动,围绕“扎、糊、绘”的传统风筝制作工艺,用情景式的互动体验,让大家身临其境,探究传统风筝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细节。 

  郭洪利与王者荣耀的四位主持人一起开通了线上直播。他除了现场传授如何扎制风筝,还向全国各地的网友介绍风筝的历史、用途、技巧、文化等。“风筝看上去很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可不少,涉及历史学、美术学、空气动力学等,要想做到精致还真不容易。”郭洪利说,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有点心慌,担心年轻人不喜欢自己讲的内容,结果没想到在线人数达到650万,大大超出自己的预想。 

  风筝矩阵惊艳全场 

  传统的风筝艺术,和当下热门游戏的结合,产生了特别的魅力。其实,这并不是郭洪利将潍坊风筝与游戏结合的首次尝试。在2019年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郭洪利制作的《完美世界》手游风筝矩阵就惊艳了全场,吸引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及众多国内外媒体踊跃采访报道。当天,共有65个国家(地区)的风筝爱好者云集潍坊,将滨海放飞场上空装扮成世界文化荟萃的舞台。郭洪利团队带来的风筝矩阵由20个“鲲”形状的软体风筝和1个板式风筝组成,其中最大的风筝面积有上百平方米。 

  “大型风筝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冲击效果,但是越大的风筝难度越高,需要考虑方方面面,而且此次风筝造型又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综合考虑尺寸、造型、空气的升力等因素,没有成熟模板可以套用。”对郭洪利来说,新命题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他也明白,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传承和采撷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吸纳和融合现代文明的精华,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引领下发展。他靠着扎实的手艺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边制作、边学习,在保证飞行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游戏中的造型,才有了风筝会手游风筝矩阵的惊艳亮相。 

  “当时的风筝矩阵是我们携手《完美世界》手游团队,结合游戏元素,历时一个多月精心打造的,巨鲲这一形象,正是游戏中‘妖精’一组特有的坐骑,整个效果非常震撼!”  郭洪利说,传统风筝与当今手游、动漫元素的嫁接,是风筝创新的崭新尝试。跨界合作,让风筝这种传统文化,焕发了更加时尚、更加国际化的魅力。 

  “我花了半辈子去了解风筝、制作风筝,这一次尝试又发现了很多惊喜,让我感觉到风筝创作有更多可能”。郭洪利说,他也期待着跟更多当下热门的手游团队一起,用更多创意传递风筝文化的魅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洪利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一直尝试如何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触风筝文化。 

  郭洪利专注扎制风筝30年,各种技艺早已成为行业翘楚。其中最著名的龙头蜈蚣作品曾斩获国家级非遗金奖。在郭洪利的风筝工作坊,记者看到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龙头蜈蚣》,该作品以榫卯结构制作,材料全部使用竹子,使用180根细竹,竹篾最厚2.5毫米、最薄1毫米,326个焦点、85个穿眼,总重仅为16.5克。竹条穿插弯曲有度,线条饱满流畅,材尽形现,无一多余欠缺,骨架没有糊绢点睛,却似怒目而飞,龙威之势跃然而起。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它凭借精湛的工艺和鲜活的形态斩获同类金奖。 

  对小风筝的极致追求  

  郭洪利出生在风筝世家,祖祖辈辈都做风筝。对削竹、糊纸、描染等各项技艺耳濡目染,从小就已熟于心中。在郭洪利不足1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挂满了龙头蜈蚣、蝉、蝴蝶等各式风筝。这都是出自郭洪利之手的精品风筝。 

  “父亲那时候最拿手的是春燕风筝,小时候,他手把手地教我做风筝,有时候做得不好,父亲拿着耙犁,撵得我满院子跑……”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郭洪利成了远近闻名的扎风筝能人。从1989年开始,受风筝会的带动,潍坊的风筝产业已然形成,风筝的价值也一跃而起。“二十多岁时在印刷厂当工人,一个月工资30元,但我利用空闲时间,三天扎制一只凤凰风筝就能卖60元,收入可以说相当可观了。”当时在印刷厂工作的郭洪利毅然从工厂辞职,专职从事风筝扎制。  

  1992年,随着订单量的增加,郭洪利成立了潍坊奥祥风筝有限公司。他的风筝不仅以精致美观取胜,在材质和安全性上都达到了国际标准,还获得了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质量认证,远销海外。  

  制作精致的小风筝最能体现风筝制作人的技艺水平。在风筝艺人眼中,直径10厘米且能起飞的风筝已经是扎制极限,而郭洪利在十年前就成功扎制了一只只有1元硬币大小的沙燕风筝且成功放飞,让人赞叹不已。这只风筝需要7根竹条,每根竹条粗细只有0.5毫米,相当于一根发丝,还要火烤造型和修研磨细,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郭洪利受邀到义乌市参加“拨浪鼓”节。他专门制作了一个直径10厘米的拨浪鼓造型的风筝。“这是用两根丝线细的竹条搭架做成的板式风筝,修料是最难的,只要稍稍用力不当,竹条就会断掉。”郭洪利说,当时修这两根竹条费了近一天的工夫。放飞中,这只拨浪鼓风筝顺利起飞,飞行高度达到50米,在业内堪称经典。 

  扎制技艺的创新,手工艺人一直在追求极致。郭洪利告诉记者,潍坊风筝因为其形状逼真、颜色亮丽、起飞平稳等特点备受国外风筝爱好者的追捧,而出色的起飞,关系到一个风筝从选料到成型的全部制作过程,简单概括为扎、糊、绘、放。郭洪利认为,竹架越细,神态越现,沿袭着父辈“细如米线”的风筝扎制祖训,他对“细”有了近乎极致的追求。 

  匠心独运,方有精品,“一根竹条贯始终,头尾四肢从中找”,这种极简设计理念的推崇似乎使得郭洪利“作茧自缚”。“竹条最少表现线条最满”“突出局部代替整体”,避免线捆、嫁接、环套等碳杆风筝的制作方式,这样才能做好风筝民俗文化传承中的技艺沿袭。 

  在风筝“造型优美、轻盈善飞”的传统制作要求上,郭洪利大胆尝试“竹条即线条”的设计扎制理念,分寸之间竹线无凹凸、滞停现象。“风筝好不好,骨架就是标准。”郭洪利说。他不仅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选材上也十分讲究。一件风筝产品的竹料选材、卯榫设计、绸绢粘糊、颜料选用、手工绘染、挂线试飞等工艺,都是衡量风筝“非遗”文化含量的标准。其中,仅竹料取材,他就能规范到产地、贮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6个步骤,一个工艺不缺,竹条才能弯曲环绕,风筝才能扎制成为精品。 

  凭着这种极致追求,30多年来,郭洪利不断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并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故事”“中国元素”的“非遗”文化展示。 

  与多国的风筝情缘 

  在众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国与马耳他两国的风筝情缘最令郭洪利难忘。2018年5月,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派遣,郭洪利参加马耳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他的展演受到马耳他总统秘书处的关注并受邀进行风筝展示。他用带去的60多只风筝将总统府后花园装点一番,进行了现场教学、展演和放飞活动。活动当天,马耳他总统和外交部大使团以及当地的市民共千余人现场参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马耳他总统在例行的大使招待会上,特别赞扬了潍坊风筝,并决定将潍坊风筝文化引入当地,每年举办一次风筝节。 

  文化和旅游部对此非常重视,称潍坊风筝是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完美的金字招牌”。第二年5月17日,第二届中国风筝节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标志性的主城门外“三海神”广场如期举办。前来观看的当地民众和国际游客络绎不绝,成为瓦莱塔城轰动性的公共文化交流活动。 

  在郭洪利的主持下,中马团队共同放飞百米长龙风筝。在学生和围观群众的欢呼声中,长龙风筝徐徐升起,在瓦莱塔蔚蓝的天空中翱翔。随后,学生们开始领取并共同放飞各式风筝。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各式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时高时低,时隐时现,象征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马文化和友谊。听闻中国风筝节的举办,马耳他风筝大师力诺·塞拉的家人,专门把大师生前获奖无数的马耳他骑士团主题长串风筝带到文化中心。郭洪利对其进行了修补和试验性放飞,成就一段中马风筝人的佳话。因为力诺·塞拉生前就有个梦想,希望结识中国的风筝传承人,切磋技艺,一同放飞不同风格的风筝。 

  春风可托,纸鸢寄愿!在不断地文化交流中,中国风筝作为友好的使者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去年9月8日,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惠灵顿多元文化理事会共同举办的潍坊风筝扎制与放飞活动中,潍坊风筝串起远隔重洋的文化渊源。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由此感慨:“毛利语‘MANU AUTE’英文译作Maori Kite(毛利风筝),根据其字义,中文恰恰译作‘纸鸢’,可谓‘意相通、形相合’,由此可见,即便文字千差万别,跨越重洋的中国风筝文化,依旧能够在这片异土上找寻到一脉相承的文化烙印。” 

  “没想到风筝文化在新西兰有着如此特别的地域色彩和历史渊源,希望身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筝文化,能够与新西兰各类展览展会等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融入新西兰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竞技中,让更多人喜爱这项运动,感受风筝文化的乐趣。”惠灵顿多元文化理事会主席齐慧芳如是说。“中国风筝艺术传承人的专业态度与传统工艺,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梅西大学设计学院指导老师、拥有20年风筝制作经验的毛利族裔艺术家阿蒂韦帕说。 

  2019年5月26日“彩鸢翩跹——潍坊风筝展及文化互动体验活动”在毛里求斯举办,活动当天通过潍坊风筝扎制培训、风筝展览、文创产品展示、风筝主题创意服装秀和潍坊旅游宣传片放映组成全方位立体式文化体验活动,展示中国人文自然风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毛文化友好交流。 

  风筝,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