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传统服饰之美:汉服

  广袖蹁跹,古韵悠悠。这两年,“汉服圈”逐渐火了起来。人们常能看见,衣袂飘逸、罗扇轻摇的汉服少年行走在大街小巷,自信地展示着中华传统服饰之美。“80后”刘慧也是“圈”中人。秉持着这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情与热爱,她和几个朋友共同发起成立了一间工作室,从事汉服设计及相关传统文化项目的推广与交流。“《春秋·左传·正义》里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的华美,以及其蕴含的深厚底蕴,值得更多人走近欣赏,细细品读。”刘慧说。

  “汉服就是我的常服”

  刘慧给自己的汉服工作室起名为“广雅司”,意境古韵绵长。“目前,我并不以此营利。只是凭着一份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小伙伴们的努力,作些有巧思的传承与创新。”刘慧说。

  热爱的种子,早就在心中深种。“我爷爷爱好研究古籍,喜欢收集整理和修复一些颇有见地的古医书和传奇志怪等文学作品。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黏着他,一同沉浸在古籍特有的书香里,仿佛那样就有了与古人对话的机会。时间长了,我对古典味儿浓厚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尤其被汉服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 

  讲到这儿,刘慧笑了起来。因为“着了迷”,她打小就爱穿“汉服”。“那时,我爱穿裋褐(形制为古人劳作时,以方便为目的的便服,也有人称之为‘短打’),那都是奶奶拿旧衣服给改的,现在想来可能形制并不完全正确。但这已经让我乐坏了,觉得穿起来舒坦极了,漂亮极了。”

  刘慧告诉记者,因为穿上了“瘾”,她就想搞明白传统服饰在古时候的‘真正模样’,于是开始经常逛博物馆,看展览,学着搜寻文物史料,摸索着临摹画图,后来就拿着图样找裁缝做出来,穿上身……“在这个过程中,我品读到先人特有的审美意蕴,感悟到了衣袖间流露出的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越发觉得再时髦的衣服,也敌不过汉服的光彩。汉服就成了我的常服。”

  不仅自己日常穿,还要“让更多人愿意尝试穿汉服”。这个念头,刘慧酝酿了很久。她坦言,这大概源于自己读大学时的一次难忘经历。那天,她穿着明制的袄裙去图书馆借书,却被管理员以“穿着奇装异服不准入内”为由拦在门口。带着不解,刘慧立刻联系了历史系和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恳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获得了坚定支持。“特别感动的是,两系很快与图书馆沟通,并联名张贴通知,支持同学们穿着传统服饰,弘扬传统文化。”刘慧说,“但我也感慨良久,大学图书馆,应当是文化与文明的汇聚点,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之处,却依旧将穿汉服视为另类。那么,走出校园,又能有多少人能敞开怀抱接受汉服,走近汉服,读懂汉服?不少人还是抱有误解甚至偏见。”所以,当有朋友找来要合作建汉服工作室时,刘慧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对文物最好的保护,的确是把它放进安全的罩子里。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却是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觉得它就‘应该出现在那里’。希望工作室可以帮助更多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百蝶衣”明艳动人

  “我对汉服文化的理解,可能跟别的商家不太一样。在我眼中,汉服文化包括布料工艺复原,刺绣工艺使用,形制与相关朝代出土文物对比,绘画作品和陶俑印证等等。”刘慧说,她的工作室,目前推出了高端系列。这一系列着重于包括面料在内的全方位的复原,实现了桑蚕丝、花螺等传统面料手工制造。

  “比如,我们这儿有一件明制的大袖,总重量只有79克。要不是又装饰了花丝镶嵌的扣子,它完全可以放进巴掌大的盒子里,可见它的轻薄与玲珑。”刘慧讲的,就是他们即将推出的“百蝶衣”,其品名为“庄周梦”,选用的布料是故宫文物同款复原面料“广花绫”,桑蚕丝含量达到了100%,绣花采用仿苏绣,定制于国内最早研究此种技法的企业,还有独家定制的牡丹花形子母扣……一穿上身,好似百蝶在花丛中翩然起舞,明艳动人,甚至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的制作成本高,工艺繁复。我们反复推敲,多次打版,推出九种色系,还以南红玛瑙、蜜蜡、翡翠等为料做了身份牌,用平遥推光漆器做包装盒。所以,它的销售价格也偏高,超过7000元。”刘慧表示。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子品牌,并不过多追求面料材质的高度复原,制作工艺更侧重形制准确,其价格也相对便宜,在200元至800元之间,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与汉服多多亲近。“千万别觉得汉服只是华丽的,只适合拍照、行动不便。其实它形式多样,非常适合日常穿着。比如宋制,很符合我们现代的审美,多为瘦长、窄袖、交领等款式,轻便得很。”

  而汉服是一套完整的冠服系统,包括鞋子。刘慧对工作室推出的以“兔”为题的系列也十分满意。她说,古人认为,兔子象征着吉祥、智慧和谨慎,最先的说法叫“遇兔呈祥”。他们推出的这身汉服“瑞兔呈祥”便由此衍生,也是讨个彩头。制作时,用的是孔府旧藏补服的传统纹样做主体进行复原;鞋子则是配套的设计,取名为“不知年”,源自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文学家杨维桢作的七言诗《修月匠歌》中的一句“一归兰路不知年,兔子花开三万遍”,鞋面绣有玉兔,或眠于花下,或与彩蝶嬉闹,尽显乖巧灵动。“鞋子光泽柔亮,造型娇俏,价格还亲民,只需29.9元。”突然发现自己打起了“广告”,刘慧也笑了。

  心目中完美的汉服是什么样?刘慧告诉记者,她觉得万历皇帝的皇后王喜姐的几身华服,堪称“最美”。那是由“寸锦寸金”的云锦所制,至今这种靠人工技艺编织的传统手工技艺仍无法为现代机器所替代。王皇后的服装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礼服形制规范,有满满的仪式感,彰显了中正平和的大国气度。“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她的金龙百子衣,左右两袖及前胸各有升龙与行龙盘绕,全身绘制童子或是玩耍,或是采果,或是读书,或是运动,动感十足,有‘多子多福’的寓意,也有对子孙‘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期许。这不正是我们传统文化美学的精妙所在?”

  在“圈”里获得快乐

  汉服带给刘慧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滋养,更有生活中简单的快乐。近年来,刘慧常参加全国各地的“汉服圈”活动。“‘礼乐大会’注重展现祭祀礼仪,氛围很好;‘国风大赏’有线上模式,方便观察学习;‘西塘文化周’参与者年轻化,游园味道浓,开幕式上还有历代汉服方阵展示……”刘慧介绍说,这些活动,基本都要求“须穿正规汉服”,对形制要求很严格,不接受汉元素改良的服装。来参加活动的,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其中不乏痴迷者,有的上班族还请了年假专门赶来。大家因爱好结缘,很快就能热络地交流起来,成为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在我看来,‘汉服圈’其实很开放。所谓‘汉服圈’分‘仙服派’‘形制派’等,其实也并没那么泾渭分明。一个人要走入这个圈子,都是从‘完全不了解’起步的。眼下,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甚至‘10后’,都在这个圈子里慢慢成长。整个圈子的生态越来越专业,爱好者们越来越‘内行’,不再只追求服装的华丽花哨,开始研究平铺图,讨论纹样出处。一些形制正确的汉服,也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受这个‘圈子’影响,很多商家也逐渐转型。早前那批商家,制作的很多所谓的‘汉服’是以影楼装或电视剧的装扮为样本。这样的衣服,只能称为‘汉元素’服装。这些年,汉服市场准入规则的严格化,倒逼商家们不得不下功夫研究汉服的专业知识,也让整个行业发展向好。”

  因为汉服,刘慧也与很多非遗传承人展开合作。这些民间手艺人的坚守精神更深深打动了她。“有一位鲁绣老匠人,目前只有两名日本学生,见到我时,难过地表示,自己眼睛不好了,再过几年,就教不了学生了。可跟前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眼瞅着手艺就要失传了……”打从听了这些话起,刘慧就开始寻找可能的机会,费尽周折联系能工巧匠,在对技艺进行学习记录的同时,通过联合制作汉服进行新形式的‘传播’,力求把这些老辈人传承下来的瑰宝留存下来。如广花绫、花丝镶嵌、平遥推光漆和苏绣,这些元素也因此在她的汉服产品中得以体现。

  汉服也要“出圈”。为此,刘慧及其工作室还想了许多妙招。他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来发布一些科普信息,更建立了QQ群的科普课堂,以实物奖励的方式,带动同好们学习相关知识。“我们还在琢磨拍摄一部汉服剧,用比较有情怀的方式宣传产品,传播文化。我想,哪怕因此多吸引一个人对汉服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增进丁点儿的了解,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