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平度市宗家庄木版年画:传统之美 万变不离其“宗”

  民间关于年画的习俗或称呼:汉代有“贴桃符”驱邪纳祥之习,宋朝把年画叫作“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改叫“画片”,直至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写下:“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才算为年画定名。而恰恰是在年画获此正名的同时,山东青岛平度市宗家庄一位有头脑的生意人,名叫宗有明,将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带回了庄里,由此开启了这一地域特色年画的“青岛嬗变”。

  大红大绿、艳紫明黄,色彩强烈沉着,造型粗犷夸张,这是宗家庄木版年画的风格,尤其是“线版”,以线条的流畅、工细、刚劲、挺拔见长,令宗家庄木版年画在诸种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清朝光绪年间,宗有明在宗家庄率先开起了号为“公兴义”的年画作坊,至其子一代,又从潍县杨家埠请来师傅教授刻版、印制技术,三个儿子分别创立了“北公义”“元吉”“悦来东栈”字号画店,每当秋种结束,进入腊月,作坊里日夜赶工。那时节,年画在宗家庄颇为盛行,逢年节不论贫富,家家户户贴年画,成为“年俗标配”。

...

  宗家庄木版年画

  宗家庄木版年画这一木版套色印刷的年画,完整保存了杨家埠木版年画早期的精髓和神韵,却不拘泥于此。随着宗家庄本地画师的逐渐成熟,宗家庄木版年画在趸买、移植中又添创新,至清朝光绪初年,宗家庄木版年画的“线版”雕刻技艺和画面的装饰性,远远超过了昔日“宗师”杨家埠木版年画,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宗家庄木版年画鼎盛的时期,“新盛元”“公顺义”“公盛义”“东新成”“北新成”“东增盛”“西增盛”等30余家字号画店聚集宗家庄,附近的村庄也纷纷仿效,创办起年画作坊。当时年画的品种约有300余种,画版1500余套,产品销往胶东各县及东北三省,甚至远销朝鲜等国。

...

  宗家庄木版年画刻板

  正当宗家庄木版年画走向繁荣之际,潍县年画却出现了生存危机。《山东民间年画》一书中有载:1928年至1949年期间,潍县年画式微,老一辈画家去世,新的创作减少。这时相继出现的年画体裁却有从平度年画中移植而来的带故事情节的“窗旁”。在原有的“横批”年画上也出现了带花边和锦地图案的富有装饰性的年画样式。年画的历史上,戏剧性地上演了“徒弟”反哺“师傅”的一幕。

  2008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宗成云接待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正是他们的造访,让宗家庄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遗产声名再度大振。在这些专业人士给予宗家庄木版年画的描述中,宗家庄木版年画“多饰有底纹,或为横线,或为波纹,这不仅需要多刻一块木版,在印制时还要多印一遍。”同时,宗家庄木版年画“既有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古朴纯真,又吸收了杨柳青年画的细致文雅。”这或许正是青岛人兼容并蓄的个性显现。

...

  宗家庄木版年画传承人宗成云(左二)走进校园

  此前,它的命运随时势而动,在困境中存活下来。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90余幅年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公开销售,宗家庄木版年画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成为青岛地方传统特色的代名词。

  1997年,宗成云发起成立了“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着力于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所收藏的清代原版,在年画原有制作工艺基础上,宗成云再度大胆改进:将“光纸印刷”改为“宣纸印刷”,“品色颜料”改为“国画颜料”,精致装裱,高档包装,以焕然一新的品貌推向市场……在保留传统年画的同时,宗成云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创作开发了半刻半绘的《二十四孝》《一百单八将》年画。许多外国专家、学者闻声而至,前来求购、收藏。如今的宗家庄木版年画系列产品,不仅作为政府礼品赠送来宾,更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青岛日报记者 李魏)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