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照传统戏剧之皮影戏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形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日照市先后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既有集表演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民间舞蹈水族舞,又有欢快喜庆、集壮观与灵巧于一体的花棍舞。这些民间舞蹈深受群众欢迎,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对于研究日照沿海民俗文化及周边地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和完善日照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照市的广大劳动人民经过不断传承和改造,创造出了具有日照地方风格的传统戏剧。黄墩皮影戏、莒县周姑戏、五莲茂腔、三庄笛梆、三庄拉簧等,唱腔独特,曲调优美,既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又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和传播价值。千百年来,曲艺对于中华民族心灵的审美培育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培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渔鼓书也叫“快嘴子”“巧舌子”或“评书”,莒县渔鼓书与山东快书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说唱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皮影戏

  2006年,黄墩皮影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皮影”是皮影戏对人物、场景、道具等制品的通用称谓,它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

  皮影戏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民间众说不一。有据可考的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至宋代与说唱艺术结合,盛行于宫廷市井。清末民初在全国盛行,其中东路皮影主要盛行于河北、山东等地。

  现存于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黑家沟村的皮影,是1895年前后由皮影艺人夏召瑞的父亲夏良滨从莒南县涝坡乡夏家岭村夏氏传承而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皮影艺人夏召瑞,早年随父学艺,年轻时常随父在外演出,足迹遍布鲁东南各地城乡。当时经常演出的有5个人,基本都是一边务农一边从事皮影演出,30多年前,还常演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影视等现代传媒的冲击,已多年没再演出过,全套的皮影道具尘封箱底多年,当时一起演皮影戏的艺人也仅剩夏召瑞和马先良两位老人。

  日照现存的皮影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东游记》,另一类是《西游记》。《东游记》即八仙过海的故事,《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降妖伏魔的故事。(节选自《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日照非遗概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