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在菏泽市,又被称为“曹州面人”。面塑作品往往做工精巧,极富有观赏、收藏价值,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珍品。
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正值冬奥会期间,山东省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登禹社区的“90后”小伙于飞跃制作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喝彩。
2022年2月8日,大众报业·海报新闻记者走进于飞跃的面塑工作室,近距离地感受面塑的独特魅力,于飞跃在工作室的操作台前,手拿工具刀,捏着各色面团,全神贯注地创作着面塑作品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七年钻研终成就
在工作室里,于飞跃凭着一双巧手、一把工具刀,就把憨态可掬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完成了,将指尖上的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冰墩墩’的制作难点在于它的眼睛和配色,为了让作品的形象更写实,配色一定要接近。”于飞跃告诉记者,“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爪子上的爱心,前后形状是相反的,这些都要注意一下,要把熊猫圆滚滚、憨态可掬的形象尽量表现出来。”
据于飞跃介绍,他受表哥的影响自幼就喜欢上了面塑,2015年,他开始正式学习传统面塑。酷爱面塑制作的他,专门到广州跟随萧派面塑开创人、面塑大师、工艺美术家萧占行学习,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和现代工艺审美相结合。
做出自己的面塑特色
每创作一件作品,尤其是历史人物,于飞跃都要翻阅大量书籍,去了解历史典故,查看各种图谱。然后加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尽量做到独一无二。
“以这个二郎神为例,传统的签举式面塑造型较为简单,而这件作品有了铁丝等辅助材料做配合,使人物有了腾云驾雾的仙气。制作时,兵器、纹饰这些要求比较精细的部分,要比一般人物更难。这个穆桂英,我整整制作了13天,身上的纹饰主要靠手艺和功夫,一点点粘上去的。”于飞跃说。
于飞跃告诉记者,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传统面塑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材料易干裂、韧性差、色彩不鲜艳、造型简单等。不满足“原地踏步”地复制这门老手艺,为了进一步提升技艺,他还专门到广州跟随萧派面塑开创人、面塑大师、工艺美术家萧占行学习。
通过学习,他发现面塑创作不再局限于一根小小的竹签,而是借助铁丝制作骨架,因而人物作品筋骨到位、体型高大、形象逼真。正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于飞跃才有了更多的作品呈现。
面塑进校园,将发扬传统手艺进行到底
为了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自2018年以来,菏泽高新区在校本课程中增设了“面塑”这门课程,该课程由辖区非遗面塑传承人为学生们授课,深受欢迎。面塑课程的开设,不仅熏陶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及艺术情操,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深化了面塑艺术的传承发展。
菏泽高新区万福中心小学将“面塑”搬进课堂后,一到每周三下午的校本课程时间,选择“面塑”这门课的孩子便早早来到面塑教室。在课堂中,于飞跃一般先讲解、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再放手让学生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边学边做,于飞跃时不时耐心指导,经过揉、捏、搓、滚等技法,不一会儿,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小熊、小兔子、小鸟等作品便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产生了。
2008年,“曹州面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艺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因此于飞跃的作品创作方向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眼光。“创作‘冰墩墩’是希望奥运健儿们都能取得佳绩,也希望面塑这一民族瑰宝能得以传承发扬。”于飞跃说。
(稿件原载于2022年2月10日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