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桓公小学的学生正在表演京剧《穆桂英挂帅》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邵增伟 报道
本报淄博讯 画脸谱、唱京戏、做京操……12月5日,走进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桓公小学,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戏曲文化。
桓公小学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部,这里戏曲文化源远流长,附近村民戏迷票友很多。田间地头上,村间小巷里,常有咿咿呀呀的唱戏声飘荡。学校北边的东石村是淄博市五音剧团的活动定点村。每年秋收过后,村民们就自发或村委会组织,学戏,唱戏,演戏,到区、镇、村去巡回演出,直到来年正月。
“很多学生从小就是听着爷爷奶奶的京胡、二胡旁长大的,耳濡目染,有一些戏曲的底子。”桓公小学副校长闫英英说,“如何依托周边浓厚的戏曲资源,让学生在戏曲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心灵、丰盈生命,这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几经论证,学校班子和全体师生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充分挖掘乡土戏曲资源,使之在校园焕发勃勃生机,努力将其打造成学校特色。2012年起,学校先后出版了《京剧艺术》《戏曲教育》等校本教材,投资80余万元建立了乡村少年宫,提供戏曲活动场地,并且陆续添置了电脑、投影、音响、光盘、录音机等设施,购买戏曲道具、服装等,以保障戏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戏曲进校园,关键是与教育教学融合。闫英英介绍,桓公小学把每周四下午的第二、三节课作为校本课程时间,聘请校外戏迷票友到校指导戏曲社团学生练唱,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美术老师引导学生在京剧脸谱上大做文章,发动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脸谱。音乐课上,孩子们上台表演戏曲,亲身体验戏曲的韵味。特别在体育课上,老师将戏曲基本动作渗透到教学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京操”。
此外,老师们还常常带领小演员们进社区、到福利院演出,为社区老人、退休老教师表演,与票友联谊。
据了解,桓公小学每年5月份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在以“梨园春潮”“戏曲流韵”“我是小小艺术家”为主题的艺术节上,各班的戏曲、“京操”展示再次把学校的戏曲气氛推向高潮。
目前,学校已开设多个与戏曲相关的社团,学生参与率达到60%。话剧、京剧、脸谱制作等戏曲特色社团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孩子们在这些戏曲特色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戏曲的热爱,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桓公小学戏曲教师刘玉华说。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戏曲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戏曲艺术,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培养他们的艺术底蕴、学科思维、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桓公小学德育处主任吕海滨说。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