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市李沧区:文化大餐扮靓社区百姓生活

  社区文化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文化大餐扮靓社区百姓生活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让美丽之花开进百姓的心里,结出累累硕果……青岛市李沧区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搭建起一个个舞台“送文化”“种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展现自我,并用文艺传播先进文化,歌唱伟大时代,畅想幸福生活。

  文化活动送上“文化大餐”

  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喉……日前,在李沧区兴华路街道举办的“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艺术团第100场文艺演出中,居民自编自演的演出好似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一次震撼灵魂的精神洗礼、一场赓续红色基因、优良作风的总动员,为现场上千名观众献上了视觉盛宴。

  对李沧区的居民而言,这样的精彩演出并不陌生。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居民都能在家门口欣赏到由街道、社区举办的各种歌唱、舞蹈、戏曲等专题比赛或演出,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幸福感越来越强。当然,身怀才艺的居民还能登上这些草根舞台,一展才艺。

  “我们平时就组织大家一起学红歌、唱红歌,既充实了退休生活又让红色精神永远留存在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同志心间,心情也很愉悦。”兴华路街道“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艺术团成员赵燕说,社区成立了红歌队、吕剧组和舞蹈社等20多支特色文艺队,社区给大家提供了舞蹈活动室,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在李沧区,一支支特色文化宣传队,成为活跃在各类文艺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并带领各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为群众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草根文艺达人涌现

  “大家跟着我将嘴张成‘O’型,就像嘴里含着一个鸡蛋,用胸腔发音,从低音至高音连贯向上升音。”65岁的居民王英把歌谱写到黑板上,带领大家一起练歌。王英年轻时就爱好唱歌跳舞,以前在单位也是文艺骨干,退休后,她成了兴华路街道“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艺术团领队。她说:“无论在社区还是在广场,我们都能组织几个水平不低的节目,唱上一台大戏,排练一场晚会。”

  排练室旁,劲健婉转的戏曲吸引了在场的居民,原来是一群戏迷票友们在练习戏曲,拉京胡、打鼓板,唱念做打,表演十分投入。据了解,“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艺术团会集了一批爱好音乐的居民,每逢文艺比赛与演出,他们都热情参与其中,自编自演节目,内容涵盖歌曲、舞蹈、戏曲、话剧和快板等。原汁原味的文艺作品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了“百姓乐”的欢乐氛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草根文艺达人。

  如今,“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艺术团成了挖掘文艺达人的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他们成为李沧区文化生活的顶梁柱,带动各社区、基层文艺队伍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更广阔的舞台。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

  从2004年起,李沧区主动推出了“文艺巡演”等公益性文化服务。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上面送什么,下面看什么”的做法,与老百姓的需求贴得不够近。李沧区便尝试采用“百姓点单,艺术团配送”方式,“演什么、谁来演”由群众决定,让基层百姓“点单”看演出,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精细化、精准化配送。

  “在‘点单’前,我们都会征求群众意见。由社区懂文化、热心公益的党员代表收集群众的需求,参与‘点单’过程,对演出的节目及其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并予以反馈。”兴华路街道工作人员王平表示,街道推出“群众需求评价反馈机制”,通过需求征集—精准供给—评价反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基层自治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的力量,全方位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供“订单式”“定制式”公共文化服务。

  “永远跟党走”文化惠民艺术团推行订单式预约,被群众称为贴心服务队。艺术团里的胡延杉爱说山东快书,是群众心中的“大明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社区好书记》《我是党员》等快书节目受到群众好评。

  近3年,李沧区共开展各类综合性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送公益电影进社区360场次,开展各类公益文化培训6000余课次,开展国学经典活动310余场。这些公益性文化服务,因为由群众说了算,所以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

  原文链接:文化大餐扮靓社区百姓生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