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千年徐公砚,创新当破“三重境”

  乡风文明看临沂之一 千年徐公砚,创新当破“三重境”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5月22日讯(记者 林鹏 王雷 黄梦娜 通讯员 封万超 刘国庆 王小珲)日前,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研究》课题组走进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探寻徐公砚千年工艺和文脉的传承、转化、创新之路。

  千年传承,美哉徐公

  课题组第一站走进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先生的“岭上砚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传承”之美。

  作为山东首家砚文化专题博物馆,岭上砚成立于2015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到现在已经整四年时间。

  一直致力于鲁砚传承的刘克唐,对徐公砚情有独钟,徐公砚是鲁砚的主力砚种,从唐宋时就负盛名,到现在不断传承,徐公砚被书画界名家赞为“美哉徐公”!刘克唐把岭上砚博物馆建在这里,一方面以砚会友,集纳各地名砚供人赏玩;一方面广收门徒,已先后传授弟子80多人。

  岭上砚文化博物馆传承徐公砚人文之美、技艺之精

  转化创新 面临困境

  课题组第二站走进的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玉杰于2017年筹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公砚)传习馆。张玉杰是刘克唐弟子,也是徐公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人。700多平米的非遗技艺传习馆,既是张玉杰个人的工作室,也是开展技艺教学和砚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

  在第三站青驼镇徐公店村村史馆,我们看到了徐公砚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砚石之乡的徐公店村人,一直把每年的正月初十作为“石神诞辰日”,这一天,全村人不准开坑取石,不准打磨砚台,要烙好饼,带着香纸,到村后的砚石沟祭拜石神。

  徐公砚手工技艺也在当地开枝散叶,据青驼镇文化站站长孙延成介绍,青驼镇有68000多人,徐公店村有1500多人,目前整个青驼镇有近80家左右制砚作坊,其中徐公店村有70家,带动从业人员500人左右,已产生3位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公店成为有名的“中国徐公砚石之乡”,徐公砚手工技艺对当地的文化脱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徐公砚在传承、转化、创新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千年工艺能否行之久远面临着几个方面困境:

  一是传承的困境。目前徐公砚的技艺与文脉传承,无论刘克唐的岭上砚文化博物馆,还是张玉杰的非遗传习馆,都是靠个人的力量,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新一代砚人,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馆长刘刚,徐公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张玉杰等,都在考虑如何借助科学手段做出徐公砚的范式和标准。但这样系统性的工作,个人推动起来难度很大。

  二是市场的困境。目前徐公砚各类制品的销售,主要通过展会、地摊、守株待兔三种模式,除了岭上砚开始走商标化运营外,整个行业缺乏商标和品牌,发展水平比较低,且良莠不齐,各自定价,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目前徐公砚生产、制作、加工的主体,都是各自独立的手工作坊,缺乏统筹和协调。刘克唐认为,当下这种全民皆兵的状态,不利于徐公砚的长远发展。张玉杰认为,石头是不可再生资源,这种“靠山吃山”的低水平开发前景堪忧。在海外留学多年的刘刚认为,除了这些老问题外,徐公砚在今天的发扬光大,更面对着跟当下年轻人对话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创新美学范式迫在眉睫……

  解决以上问题,使得加强行业统筹规划空前重要。据了解,前几年大家也在推动成立协会来统筹发展,但一直未能如愿。因为没有行会的统筹,既难争取政策支持,也难统筹协调行业良性发展。

  徐公砚的文脉传承、创新、转化任重而道远

  《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徐磊教授认为,徐公砚千年文脉和工艺在当代的传承、转化、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题中之义,应尽快解决现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推动成立行业协会来实现政、学、产、商的协同效应,并从非遗技艺、工艺美术等维度推进价值创新和产业转化。传承千年文脉,助推乡村振兴,徐公砚的创新之路仍任重道远。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