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诸城:文化扶贫力拔“穷根”

  党的十九大提出扶贫要扶志、扶智,要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提高人民思想意识的同时,文化生活、精神需求也要同步跟进。精准脱贫,是山东诸城市一直在为之努力的一项工作。而让老百姓物质上脱贫的同时,他们还注重文化扶贫的功效。

  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在诸城常山东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这个村里50多岁的农村妇女,农忙时可以拿起锄头,农闲时可以“落笔成画”。沿着由几百根多彩的腐木组合成的醒目村头往村里行走,平房的水泥墙上,憨态可掬的老牛、农妇拾穗、3D南瓜破墙而出、海豚探头水面……一幅幅绘画和墙体艺术跳跃在墙面上,有农村生活,还有世界名画临摹,眼前的村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在村子铺就的石板路一侧,有村民做起了小生意,把自家的鸡蛋、蔬菜、小米、豆腐摆出来叫卖,价位高于超市,却也被有人哄抢。谁曾想眼前的村子在两年前还是个贫困落后村。

  它就是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的蔡家沟村,如今这个村子还有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蔡家沟艺术试验场。2017年,蔡家沟还是一个“三无”贫困落后村:无集体资产,干部群众思想保守,集体资产几乎为零;无经济来源,全村守着一片山岭薄地,靠天吃饭,人年均收入不足万元;无年轻劳动力,封闭的村落逼迫着村内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居住。就是这样一个空心化严重的贫困村,却在短短两年的时间,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村”,每天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诸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让蔡家沟村的1130亩土地全被流转了出去,建起了苹果乐园田园综合体,农民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租金,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3500元。村里的农民可优先到园区打工,100多名村民就地入园。盘活陈旧的村落,只是诸城扶贫迈出的第一步,如何让村落长久有活力发展呢?诸城南湖区接触到几名返乡的本土艺术家,他们对农村发展有着全面清晰的认识,双方一拍即合,一个“艺术植入乡土,增殖乡村”的方案跃然纸上:加快培育村庄文化产业,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用文化扶贫来拔掉“穷根”。

  在一处改造后的艺术试验场房屋里,近十名慕名而来的农村妇女正在跟着艺术家学绘画。“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能拿起画笔画画,这在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64岁的崔金香是蔡家沟村的本土村民,她是被雇来给艺术家们做饭的,一个月能有1000余元的收入。“俺们村的地都流转了,一些破旧的房屋,也以900块钱一间屋的价格出租出去了。俺村真是大变了样啊。”崔金香对村里的变化倍感自豪。如今,有一支10人的艺术家团队长驻村落,他们一边规划一边对村落进行艺术创作和改造,将40多间破旧房屋租了过来并重新装修,艺术家工作室、乡村图书馆、公共空间、乡村记忆馆、百工传习馆、古琴馆、美术馆等相继落成。

  “让村民参与进来,带他们从事艺术劳动,培养农民画家、农民工匠,我们不求快,艺术介入乡村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驻村艺术家张同磊告诉笔者,在创作的同时,他们对农民进行艺术培训,培育文化艺术产业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现在负责整修房屋的都是附近的窑匠,最多时近百人忙碌于此,他们人人手里都有份手艺。

  撬动“文化+”的辐射内涵

  在诸城市林家村镇的竹山脚下,黑土夼村掩映在大山里面,以前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全村守着高低不平的山岭薄地,靠天吃饭,每亩地的年收入不足500元,村子空心化特别严重。现如今,随着竹山生态旅游业的开发,黑土夼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靠山吃山、伴山成长”的村落。这一变化,要得益于2013年山东润竹山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的介入,他们依托竹山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农业推广、中草药材种植、有机农产品加工营销等。

  黑土夼村的村民将自己的山地丘陵地流转给该公司,一亩地一年就有1000元收入。随着旅游、农业以及山泉水业务的发展扩展,村子里剩余劳动力都就近被安排到山上以及其他生态农业基地工作。

  “俺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一天8个小时,每月3000多块钱,既耽误不了家里杂活,也能就近照顾老人孩子。俺现在的生活,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呢。”王宁美是黑土夼村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现在山上的山泉水公司上班,像王宁美一样在山泉水公司上班的村里妇女就有十几位,她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掌握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技能。

  舜陶、剪纸,以及酒坊、油坊、豆腐坊等手工艺在竹山一带流传广泛,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但随着劳动力的流出,很多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失传的危机。润竹山文化公司正在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坊、油坊、豆腐坊、舜陶坊等传统工艺融入竹山生态谷的开发建设中,黑土夼村也被全部纳入了规划发展范围,他们在尽最大努力保护村子原来石墙、河道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整修保护。目前已完成河道、道路、村主路两侧的房屋整修,还在策划打造“乡村记忆馆”,让黑土夼一带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得意传承与发展。

  在山东润竹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自香的眼中,“最好的乡村振兴就是与农民一起发展,一起繁荣的振兴。资本下乡不是侵占农民的利益,而是带动更多的农民植根乡村,举所有助力,带动他们一起发展、共同致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但是是有条件的,农民就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重要的因素和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所释放出来的发展红利正在诸城大地上不断显现:如今,密州春酒文化博物馆、美晨匠心谷、南湖生态治理工程等十几个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拔地而起,丰富了采摘园、农家乐、木屋民宿、亲子体验、休闲农庄、房车露营地、科普教育等旅游新业态,成为游客周末“一日游”“二日游”目的地。其中,桃林镇举办为期10天的樱桃采摘节,村民可实现收入60余万元,高峰时日游客达3万多人次,年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

  让老百姓在文化传承中有所收获

  在诸城市南湖区常山社区小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3岁的臧运香正在给一幅描摹好的年画涂色,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她现在的涂色技艺已经变得很娴熟。“俺现在感觉每天不动动笔,描描画,就浑身不自在。俺也没想到这么大岁数还能有这个爱好。再说就在俺家门口这里,比俺坐在村头拉家常有意思多了。”臧运香嘴里说着话也没停下手中的笔。 

  诸城的年画,不同于雕版印刷的传统年画,他们是真正在纸上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是一门手工艺。小展村年画村位于诸城常山东麓,他们充分发挥“民间年画”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链,将小展村打造成一个集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于一体的年画基地。

  小展村年画传习馆的牵头人、驻村艺术家于建学介绍说,“不能让老一辈的年画手艺就此搁浅,得带动更多人学这个,会这个,尤其是对现在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的村落来说,这也是给留守老人提供了一个学手艺的机会。”一个月前,在这里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惠民年画培训班开课,活动吸引了环常山周边数十位村民前来学习。此后,每天培训2小时。“差不多20天的学习,他们基本能拿起笔来了。”于建学介绍道。

  按照于建学的构想,他要推动年画成为村里留守老人的发展产业。“一幅四尺斗方的《年年有余》装裱后可以作价800-1000元销售,一般从业者可用三四天时间画出来。”于建学说。

  诸城市枳沟镇北杏社区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故乡。在这里,资源保护与红色文化开发相得益彰,王尽美故居修缮、尽美广场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展播厅、尽美红色文化长廊、乔有山麓书院、“星火燎原”纪念林、乔有山碑林和尽美放羊小道等景点建设工程,将社区打造成尽美红色文化小镇。同时还建设了北杏村史展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用一幅幅图片记录变迁,用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全面展示北杏村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先模人物、村容村貌、文化生活和民俗风情。

  借助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北杏社区将产业发展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和旅游业。依托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社区将农户手中分散、闲置的1000亩耕地集中流转,投资2600万元建设了北杏设施农业千亩示范园区,发展高效蔬菜种植产业和休闲水果采摘。在乔有山流域流转了5000亩土地,建设干鲜杂果基地,有机蔬菜园、葡萄、板栗、野生酸枣采摘园、素质拓展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木屋民俗区等特色园区,将休闲农业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带动社区农民以流转土地、入园就工等方式增收致富。

  (经济日报 记者:管斌 通讯员:吕光玉 李芳 责编:胡达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