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化“铸魂” 威海临港区祝家英村这样振兴!

  清晨的威海临港区汪疃镇祝家英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玉米挂在村民的门口上,红彤彤的大枣缀满枝头,道路两旁是洁白的文化长廊,村路尽头是湛蓝的天空,不出一年的光景,这个“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往日,村书记祝润超每每吟诵起祝氏源流,便默默感叹着:“祝家英是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庄,牢记在我们每一代人的心里,希望能永续传承下去。”永续传承是祝家英村民的心愿,但怎么做,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来“铸魂”。今年年初,在了解到祝家英村的故事后,临港区宣传文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来到村里搞调查。“政府要把俺村打造成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村民们都举双手赞成。”看着忙碌的工作人员,祝润超开心地说。

  祝氏祠堂,在这个村子里屹立了300多年,到现在破败又沉寂。改变的第一步就是重新修缮。6月正是炎热的时候,祠堂的升级改造工程随即启动,通过广泛征询民俗专家、镇村干部,尤其是祝氏宗族等各方面意见,在最大限度保护的基础上,还原祝氏宗祠传统面貌,发扬祠堂文化,让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延续,让优秀的乡贤文化影响一方百姓。

  村民祝业臻说:“真自豪,原来的村史、祖训、家训都束之高阁,现在都印在祠堂的墙上,一目了然,大家时不时来听听祖先教诲,我们为自己是祝家人而骄傲。”

  除了自豪感,祝家英村的村民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幸福感”。祝家英村是个“戏窝子”,从上世纪50年代,村里就成立了吕剧团,基于戏曲情结和群众基础,临港区宣传文化办公室谋划新建了吕剧社。

  眼下,吕剧社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鼓、坠琴、板鼓……各种道具备好,老人孩子们都乐意来“敲打敲打”。“我们这里可有名了,市里的吕剧爱好者经常过来切磋,上个月省里的吕剧社过来表演,看我们的环境和设备这么专业,说是要免费指导我们呢。”村里吕剧社领头人毕可凤美滋滋地说。

  南边的吕剧社锣鼓翻飞,北边的乡村记忆馆也快建成了。在认真梳理了祝家英村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后,馆内展陈大纲和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就等着展品摆上陈列架了。

  “俺家有油灯、铁犁,村里号召建记忆馆,俺就都拿出来了,不图别的,就图俺村是个大家庭,大家要留住根,俺得出点力。”村民祝业辉说。

  走出乡村记忆馆,迎面就是文化长廊。这个长廊用9组不同形象造型组成,把主街道变成新时代精神文明和文化引领的主阵地,“仁义礼智信”,白墙黑字,这就是祝家英人的新风貌。

  祝氏祠堂、吕剧社、乡村记忆馆、文化长廊,这些文化元素让村容更美了。除了美丽,具体好在哪?大家都说不出来,“俺就是觉得,有了这些,大家的精气神更足了,过日子更有底气,搞建设更有奔头。”祝润超说。

  每当夜幕降临,咿咿呀呀的唱腔伴随着鼓点声飘出窗外,又在广场舞的喧闹中消散,老人坐在路灯下拉着家常,孩子们道路上你追我赶,万家灯火升起,这里没有乡愁,只有在家的人。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