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留住最美记忆——潍坊市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为乡村振兴铸魂

  □ 本报记者 宋学宝 郑颖雪 

  在潍坊多个地方,传统戏剧茂腔深受群众喜爱。然而这些年,能听到茂腔的机会不多了。65岁的诸城人刘炳武是个茂腔迷,他曾为此抱憾:“茂腔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会唱的人太少了。”诸城市昌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成立,让刘炳武的热情完全焕发了出来。有了方便的场地条件,在分中心排练、到基层演戏,就成了刘炳武的常规日程。越来越多的茂腔爱好者加入了他的剧团,成为志愿者。他们除了发掘整理《小姑贤》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保卫刘家庄》等时代新剧。每到基层演出,场场爆满。

  搭建乡村文化传播平台,是潍坊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潍坊市在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推动的乡村文化振兴大格局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设计,统筹谋划引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潍坊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428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入数字电视信号,6029个行政村放映农村公益电影有效场次19943场,更新行政村、社区健身器材480处……一连串的数字是潍坊市文化惠民工程的最强注脚。潍坊市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同时立足抓好农村党员、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扎实推进党员进县级以上党校培训,布局“1+7+N”全市党性教育基地格局,实施“三红”工程深化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长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早在2015年,青州市庙子镇上庄村就投票选举了7名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订了村规民约,为“红白事”定下了铁规矩。他们专门编了勤俭节约顺口溜,教给村里的孩子们传唱,并定期评选“勤俭家庭”“孝顺家庭”,在村公示栏张榜表彰。

  “成立红白理事会之前,村民办婚礼,光酒席就得办20多桌,怎么也得花15000元。现在结婚,全程由红白理事会帮着操办,按新规,随礼不得超过100元,只宴请直系亲戚,花费5000元左右。”上庄村党支部书记薛居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潍坊市以移风易俗促文明乡风,在各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组织开展红白理事会培训指导。对移风易俗进行暗访,督促整改。加强殡葬惠民政策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公益墓地建设提升。在各村居、社区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和“好公婆”“好媳妇”等最美家庭角色创评,为乡风文明增添厚重底色。 

  昌邑市石湾古街项目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引入农家乐体验、中医药养生、传统文化表演等元素,建设运营了石湾问茶、卜庄草编等30多家特色店铺,精心打造20处民宿酒店,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全方位旅游服务,在创建“有灵魂”的新乡村上下功夫,成立潍坊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加强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阐发、保护传承、普及推广。

  潍坊市开展的“乡村振兴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让村居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提档升级;文艺巡演、公益培训等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胶东大鼓《翠兰搬兵》、诸城茂腔大戏《失却的银婚》、临朐周姑戏《报喜鸟》等一批农村题材文化艺术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奖项并进行展演。

  石头房,是青州山区特色民居。在青州市王坟镇胡林古村里,低矮古朴的石头房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记忆。现在,胡林古乡村旅游综合体正在开发,石头房、古代司马懿观星台、跑马场以及近代益都县委、县府旧址,还有新做的龙形廊庭、原木栈道、精致亭阁、特色民宿等,预计明年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

  潍坊市积极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深入推进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特色风貌提升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修缮保护,一大批农村文物和古民居、古建筑得到修缮保护。

  同时,该市积极统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新动能,打造了一批风筝、年画等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产业镇村,并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融入乡村建设,齐国盐都片区、雪芹戚里片区等文旅融合片区,青州八喜大集、诸城竹山生态谷等涉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乡村文化振兴作了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