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土味”乡村遇上惊艳文创—文登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

  11月20日至21日,国内外文化创意、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与实践者齐聚威海设计谷,参加由乡村振兴学院组织举办的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交流会,根据已有实践研究成果探讨乡村振兴新模式,并举行了文化创意交流会。

  “文化”成为这次活动的热词。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发挥文化的滋养作用成为嘉宾们的共识。调动各方力量,激发文化“源动力”,为失落的乡村赋予新的格调与气韵,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培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路径在文登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愈发清晰,那些曾经的“土味”乡村如今“洋气值”满满。

  情感链:山村里安放“设计梦”

  11月25日,走进大水泊镇初家村,推开挂有“李久太”名牌的木门,沿着碎石子铺就的院子寻迹而入,古朴的房子红瓦顶、黑瓦檐,石头墙上挂着一串红辣椒,一切都是胶东民居最传统的模样。进了屋,风格陡然变化,取代土灶火炕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桌椅与灯光,老屋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样板房”。

  老屋前头,书吧、茶室一应俱全,村民正铺设“海绵地砖”,俨然一处小型的文化中心。老屋原来的主人、初家村村民侯森海说:“真的不敢想象,几十年的老房子能变成这样”。

  设计改造老屋的人叫李久太,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是什么让一位博士千里迢迢与一个贫困村结缘?“浓浓的乡土情怀,醇厚的乡土文化,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李久太说,乡亲们对待自己如亲人般友善与淳朴,使他觉得有责任为大伙做点事情。

  在李久太看来,这些老屋是乡土文化的标志,留住乡愁就要留住老屋原本的样子,但同时乡愁不是脏乱破败,要对老屋内部及周边重新设计,赋予现代功能,让乡村重新焕发光彩。为此,他不仅对租下的老屋重新设计改造,还对村落进行了设计规划,居住区、工作区、体验区,耳目一新的新初家跃然眼前。

  以新规划为蓝本,镇级投入230万元用于公共部分改造建设。大水泊镇党委副书记卫红红说:“镇级投入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像久太博士一样有乡土情怀的人参与乡村振兴。”

  在乡土情怀的召唤下,李久太发起的“初心公社”微信群集结了100多个怀有设计梦想的“追梦人”。今年4月,李久太和其他29位年轻设计师成为了初家村的“新村民”,他们不仅流转了32户闲置民房,拿出5至10万元对老旧房屋进行设计、装修,每年还至少在村里消费3000元,用于购买村民的农产品。

  在李久太的老屋周围,20多个老屋已经开始改造装修。“安放‘设计梦’是一个开始,因乡情而起的老村振兴刚刚起步,还有无限可能。”李久太说。

  文化植入:漫画村遇上二次元

  初冬时节,700多年的大银杏树满树金黄,这是大水泊镇瓦屋庄村的标志。

  如今,在村庄的入口已矗立起巨大的石柱,上有黑漆大字“中国漫画村”,这是村子的“新坐标”。

  沿着主街道进入村庄,两侧的墙体布满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彩绘漫画,村庄的中央,和大银杏树一起出现的是毕克官美术馆,工人们正抓紧进行外部施工。据介绍,美术馆将于12月份竣工,2020年元旦后正式开馆。

  正在建设的毕克官美术馆将是漫画村的基石和灵魂,开馆后,将常年举办高质量的漫画大师、青年艺术家的漫画展览和水墨艺术展,筹备举办一年一届的“威海国际漫画艺术节”和“威海国际漫画艺术博览会”。

  “通过文化植入,为村子塑造文化IP,构筑核心产业品牌。”中国漫画村发起人、威海漫画瓦屋庄旅游发展公司负责人闫传明说,结合村子的自然条件、风土民情,以及文登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现实村庄和二次元世界同步改造建设,展示东方美学。

  在二次元世界,瓦屋庄村变身“六水炁村”,这一IP取自传统文化中的“炁”和水墨、茶水、草水、酒水、山水琴音等六种“水属性”元素,并据此创作发行《六水炁村》漫画连载。现实村庄建设中,对应发展国学教育、亲子教育、水墨艺术等产业,建设主题民宿、书院、艺术家工作室、文创空间、艺术教育中心,以及东方美学空间、东方美学的部落社群等。

  距离毕克官美术馆不远,书法主题民宿“本来书院”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将和美术馆同步开放。项目板块负责人胡芮菡说,项目一期有25个主题民宿以书院、山房、草堂、书斋等命名,呈现不同文化主题和艺术风格。

  “从来不敢想象,漫画还有这么大的能量。”瓦屋庄村党支部书记毕可宝说,当下,村里闲置房屋成为抢手资源,村民也在建设中受益,长远看,漫画热带来的体验人群聚集,给村子带来的收益将无法估量。

  文化艺术为瓦屋庄带来无穷梦想。闫传明表示,争取在2至3年内将“中国漫画村”打造成为威海地理文化名片,将村庄打造成文化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范例,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振兴样板。

  唤醒非遗:传统手艺能“淘金”

  入冬以来,花饽饽产销进入旺季。在大水泊镇河东乔家村,一度冷清的村集体大院被粉刷一新,摇身一变成为威海妈妈味文化创意中心,旁边的花饽饽生产车间里,村里妇女们忙个不停,和面、揉面、造型、蒸制……一屉屉造型各异的花饽饽陆续出笼。

  “没想到会门蒸饽饽的手艺也能挣钱。”村民乔秀莲高兴地说,在家门口上班,一天70元,算下来一年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一年的农事结束,乔秀莲换了身份,和村里其他10位妇女一样,成为了“饽饽工人”。

  花饽饽是文登有名的民间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人们都要蒸制花饽饽。2009年,文登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东乔家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是省级扶贫村,为了帮助村里拔掉“穷根”,对口包扶单位威海市委宣传部了解到村里的妇女都会蒸做花饽饽这一情况,投入34万元对村里闲置的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引进了威海大地食品公司的“胶东小镇”花饽饽生产项目。投入运营威海妈妈味文化创意中心,集生产加工、花饽饽民俗馆、配套冷库设施于一体,进行花饽饽的研发、创新、传承与发展。

  文化遗产成为了脱贫致富的“香饽饽”,河东乔家村村委会主任乔学明说:“中心开张后,除了能够为村里的妇女带来就业岗位外,村集体每年还有1万元的厂房租金收入。”

  除依托妈妈味文化创意中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体验基地外,河东乔家村还发展起西洋参康养基地、历史文化元素特色观赏地。威海市委宣传部派驻河东乔家村第一书记郭爱华表示,下一步将结合花海景观区建设,开发特色民俗,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使乡村里的文化元素更加完善。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