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      潍坊市寒亭区:“艺家驿站” 激活城乡文艺圈

  12月20日,潍坊市寒亭区舞蹈专业的文艺志愿服务队队员在牛埠村教授舞蹈。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于志君

  12月20日,在潍坊市寒亭区牛埠村西侧的文化广场上,有一群村民在学习形体舞。负责教授的是四位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老师。天虽已入冬,好在阳光明媚,温度不低,一群孩子在旁边看热闹。

  “我们教各类舞蹈,像扇子舞、秧歌、形体舞、民族舞等。我们离这里不远,乡亲们只要需要,给我们打一个电话,骑电动车就过来了。快辅导两年了,每周来三到四次,我们区舞蹈协会志愿者得有好几百人,组织起来很热闹。”在百货公司退休的王文玲,一直热心于传授舞蹈。

  在大辛庄社区,记者看到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秧歌队、腰鼓队、戏曲队、舞蹈队、小品表演队、歌曲队、老年健身队等,沉睡已久的乡村文化细胞被激活了。社区办公楼,有一整层留给了乡亲们,设立了“艺家驿站”服务室,他们可以在此学习舞蹈、乒乓球、书法、美术、篆刻等文体活动。服务室门口,贴着一张喜庆的标志——一个抱着鲤鱼的年画娃娃,坐在蝴蝶展翅的风筝中间,凸显寒亭文化韵味。

  据悉,2019年,寒亭区政府把“艺家驿站”建设列入全区20件惠民实事之一,坚持“文艺惠民”与“文艺悦民”相结合,区财政扶持100万元,按照“一站一品牌、一站一特色”的标准,在去年建成13家的基础上,再新建20处,配备“五室一堂一广场一长廊”。

  在不同社区的驿站中,乡亲们都可以感受“五室”:图书阅览室、文艺辅导室、文艺展览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一堂”:乡村文化大讲堂,“一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一长廊”:乡村文化长廊。“我们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乡村振兴、驿站特色,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绘制一批特色文化墙,创作一批书画作品,拍摄一批摄影照片,在驿站室内和广场、街头进行展览展示,让群众在室内、户外,都能耳濡目染、身心愉悦。”寒亭区文联主席牟兴建介绍道。

  “我们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改变原来‘大呼隆’式的文艺下乡,设立‘艺家驿站’服务室,将驿站服务功能、组织架构、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流程等全部公示,进行标准化建设。我们还组织各文艺家协会分门别类地成立文艺志愿服务队22支,经常走进驿站,开展专业培训和文艺讲座,有效地提升了文艺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精准度。目前,各村、社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到500余支。”牟兴建说。

  此外,寒亭区还健全长效文化文艺活动机制,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百场演出进基层 文化服务惠万家”城乡文艺巡演、“舞动寒亭”“唱响寒亭”送文艺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50余场,初步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在高里街道一空桥村,“艺家驿站”已多次承接全区性大型文化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张萍说:“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演出、参与活动,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还能在这里免费学习书法、美术,大家的空闲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围绕‘艺家驿站’,我们对各驿站文化广场内的文化长廊精心设计,组织书法家题写匾额和楹联,分设‘村名村史’‘家风村训’‘乡情乡景’‘乡村振兴’‘乡村文明’‘乡村文艺’‘百姓艺苑’等栏目,充分调动群众繁荣文艺事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牟兴建说。

  在牟家庄子村的“艺家驿站”中,记者看到一个类似村史馆的专区,里面陈列着村内收集的老式生活、生产用具,村内旧账目。“为进一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潜力,我们还将积极探索‘一村一品’建设,逐步建立起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绿色教育基地等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品牌体系。”牟兴建说。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