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威海:公益创投撬动乡村文化大发展

  威海市2019年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聚焦全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与弱项,通过发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改变以往乡村文化服务“大水漫灌”“对焦不准”“撒芝麻盐”式的情况,让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两年来,威海在乡村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成为点燃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的“引信”,也让乡村文化振兴落到了“活跃精神文化生活,激活乡村文化阵地活力”的实处。

  聚焦一个 “问” 字,从乡亲的需求出发

图片

中我岛村渔家大鼓威武欢庆

  “我们村虽然有不少文艺团队,但只是自唱自跳,除了文艺汇演也不知道有哪些更好的途径为村民服务。”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中我岛村妇女主任、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玉红说。

  2019年,威海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开始起步,“问需于民”是该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必要保障。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的社会组织进村入户,在中我岛村了解该村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

  经过详细分析、梳理和研判后,在群众文化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的优秀社会组织被指定为中我岛村的指导团队。指导团队从接到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通知起,每隔一个月到中我岛村去一趟,具体任务包括安排专业文艺工作者辅导村民、及时了解村民新的需求和学习进展、年底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汇报相关辅导成效等。

  两年过去了,中我岛村的文艺团队“旧貌换新颜”。因为有了专业人员的辅导,村民的舞蹈动作更加标准;因为有专业人员的督促和组织,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村里陆续举办了文艺晚会、文艺队伍擂台赛、文化广场大宣讲等活动。

  中我岛村的文艺新风貌是威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成效的缩影,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做好“问”字文章,在最开始就把百姓的需求搞清楚、弄明白。

图片

文登区葛家镇“鲁绣技能推广促进乡村发展”文化公益创投项目

  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启动后,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深入全市500个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5万份,统计分析威海当前乡村居民最紧迫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根据群众需求设置主要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文化传播、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三个类别。其中,文化传播类项目利用现有儒学讲堂等场所,策划阅读推广服务,开展经典文化诵读、道德实践、国学教育普及、德音雅乐艺术欣赏、红色文化传承等活动;文化保护类项目则涉及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民风民俗梳理、文物古迹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间美术与作品展示、传统戏剧展演等活动;传承创新类项目主要是通过盘活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资源,开展各类文化讲座、城乡特色品牌文化活动,以及其他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秉持一个 “专” 字,让乡村文艺办出特色和水平

图片

  威海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工作关键在一个“专”字。“专”就是专业,在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把活动和服务内容办得更精致,改变以往“有啥玩啥”的粗放状态。

  张村镇王家疃村“留住传统留住美”传统艺术公益课堂

  张村镇王家疃村的“留住传统留住美”课堂如今在周边的影响力很大。2019年,威海将该村列为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示范点,针对该村群众反映的“记住乡愁不容易”的问题,推出了这门乡土课程。课程由社会组织找寻非遗、文物、地理等方面的专业老师,到村庄为群众尤其是孩子讲述家乡之美。张村镇的王丹说,如今,她周末最盼望的事儿,就是带着孩子去王家疃村的“留住传统留住美”课堂。“那是一种在田园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的宝贵经历。”她说。

  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主要指的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整合多方资源,通过文化创意投标、项目化运作、第三方评估等,为文化类社会组织提供资金资助、资源链接、平台支撑、能力建设等支持,引导其进入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破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人才、组织、资源不足的困境,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精准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做法。

  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19年首期打造8个乡村社区文化中心公益创投示范点,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引导全市多家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方式获得资助,进入乡村实施16个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2020年初,威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实施意见》,在全市层面以制度化形式更大范围推开了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工作。52个社会组织、100多人深入乡村进行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村民的迫切需求,通过设计、培训、优化、路演、评审等环节,选出了涵盖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保护的25个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确保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供给。

  把握一个 “精” 字,注重科学分工和监管

  公益创投在威海文化领域的破冰,有效整合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好地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专业、精准对接、多元服务,对加快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统筹和均等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隋建波说,当然,项目的顺利运行,需要相关部门的机制保障,其中包括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参与、规范申报流程、全程性评估监管等做法。

图片

威海市公益创投项目进乡村现场

  在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过程中,威海市始终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公共文化发展方向不动摇的方针,以市、区两级文旅部门主导牵头发起,由专业的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作为承办单位,具体负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对项目进行考察、督导、监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并为获选实施项目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支持等综合服务。实施单位则是在党委、政府领导,承办单位指导下,开展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党委领导下,多方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科学细致的分工,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规范流程是科学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根据项目管理科学性要求,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申报主要包括以下流程:项目发布之后,文化类社会组织进入试点乡村进行需求调研,并在获得乡村居民真实需求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和申报。经过严格的初评、培训、优化、终审等各个环节,试点乡村中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分别获得小额公益创投资金支持。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相关专家团队研究制定了《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书面评审指标体系表》等配套管理文件,这些标准和配套文件的出台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了更好地提升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效能,评估和监管措施全程贯穿于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全过程,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益创投活动得到了文化类社会组织所在地的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保障项目能按计划实施。孵化中心则每周及时跟踪、指导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以确保项目良性运行。根据项目进程,孵化中心需要在主办方和高校第三方科研机构监督和指导下,分别对公益创投实施单位开展中期和结项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办方、承办方、高校第三方始终密切关注各组织是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法律法规,是否根据项目计划如期完成相关指标、任务。

  收获一个 “好” 字,为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截至目前,威海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公益创投实践,探索了多个项目。比如,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留住传统留住美”传统艺术公益课堂项目、王家疃村“溯源与变迁——村史记录项目”等。参与这些项目的社会组织普遍获得成长,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确立了长期发展目标,队伍的专业性也获得极大提升。

图片

乳山市“书香润泽 文化家园”社区阅读推广服务项目

  同时,在公益创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全民阅读推广、历史文化挖掘、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等服务精准对接引入多个乡村。为实施项目的乡村培育起一支支舞蹈队、秧歌队、合唱队,一个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活”起来,乡村“美学堂”建起来,乡村剧社唱起来。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美丽介绍,项目实施以来,威海共开展服务项目41个,服务时长13120小时,建设基层文化团队9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600余名,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培育、自我服务,不断满足乡村居民文化新期待。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通过2019年至2020年两年持续实施的威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威海市利用120万元,撬动了乡村公共文化大发展,建立起了政府和文化类社会组织合作共赢的新机制,节省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创新了党委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治理新模式。特别是在不增加行政成本的同时,降低了服务的供给成本,服务成效显著,提升了文化和旅游部门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能力,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图片

威海市临港区“新农村”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服务项目

  当前,威海市大量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乡村汇聚和下沉,并取得良好成效。威海市在全国率先采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推进了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型,破解了乡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门打不开、人进不来、服务单一等公共文化服务困境。

  业内有专家评价,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由于缺乏专项基金和专干人才,基层文化资源零散,整合困难,基层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特殊化的公共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威海市在全国创新开展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工作,对更好地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精准化水平提供了借鉴。

  (原稿刊发于3月4日《中国文化报》)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