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菏泽市:以“软文化”啃“硬骨头”,乡村文化振兴有力度

  过去几年,菏泽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补齐文化设施短板,着力就怎样以“软文化”啃“硬骨头”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对于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文化振兴也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近年来,菏泽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基层文化投入逐年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偏远乡村倾斜,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实现全覆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基本形成。148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通过了省里验收。6个外迁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28个村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9个,其余将在2021年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广播电视“户户通”扶贫工程全面推进,累计为24万余户具备安装条件的贫困户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收视机顶盒,行业内扶贫资金投入达6000余万元。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先后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2100万元,支持单县、郓城等8个县区完成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工作,并全部对接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在此基础上,建成乡镇平台120个、村级平台3200余个,累计安装高音喇叭、音柱等1.3万余套,在应急减灾、疫情防控、政策宣传、党史宣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强化现实题材创作展演,着力发挥文化艺术扶志、扶智作用。充分发挥菏泽戏曲大市、曲艺之乡的优势,鼓励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用心感受精准扶贫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乡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水平持续提升,先后创排了戏曲、曲艺、舞蹈等各类艺术作品270余部(件),其中《懒汉豆腐》《百鸟朝凤》《潘平安相家》等42部(件)参加了省优秀乡村题材作品展演,菏泽市艺术作品在省文化艺术节上获奖数量也位于全省前列。同时,扎实开展基层展演活动,先后举办乡村题材主题文艺演出400余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美好的生活。

  注重品牌活动引领,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菏泽在市级层面打造了品牌特色文化节会10余个,如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菏泽市农村文化艺术节、菏泽市戏曲节、鲁西南鼓吹乐大赛、冬春文化惠民季等,都已经坚持多年。这些品牌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从乡村、社区海选做起,每一个环节都突出群众参与度。在品牌文化活动和“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引领下,全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度有竞赛”的文化活动态势,也实现了从“办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发挥非遗大市优势,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32项、93项、293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22位、73位、420位,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为更好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积极作用,菏泽市先后颁布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印发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生产、融入生活、融入市场。菏泽依托从业人员较多、适宜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成功建设了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有15个纳入了脱贫攻坚项目库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通过搭建投融资、文旅消费、宣传推介、文创设计等扶持平台,扶持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3000余家,实现产值近11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0余万人,形成了巨野书画、木草柳工艺品、羊肉汤等特色产业集群。曹县孙老家镇、单县浮岗镇、郓城李集镇、鄄城大埝镇等6个乡镇被评为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尹慧萍介绍,“十四五”时期,菏泽将持续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下功夫,让基层文化设施更好地用起来;持续在“双创”上下功夫,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持续在文化惠民工程创新上下功夫,探索打造一批城乡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持续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下功夫,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

  (稿件原载于2021年8月30日文旅中国客户端)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