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省以移风易俗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再提升

  为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山东省在全省乡村倡导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坚持依法依规、坚持群众主体、坚持因地制宜,持续提升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健全机制,压实“五级责任”。省级层面,建立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11部门参加的“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联合推进机制,抓好统筹调度、检查和经验推广。市级层面,制定3年具体工作计划,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进度,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县级层面,县级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将移风易俗行动纳入县(市、区)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乡镇层面,建立完善红白事申报、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等机制,制定红白事流程标准,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村级层面,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借助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作用,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工作合力。通过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利用身边事教育带动身边人。截至目前,16市、124个区县、894个乡镇(街道)出台相应工作方案或推荐落实举措,94个县(市、区)召开工作推进会或现场会,103个县(市、区)专题培训骨干人员15万余人次。

  聚焦主题,推行“十反四倡”。明确“十个反对”,即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反对高价彩礼、反对高额随礼、反对婚闹恶俗、反对婚丧承办公司歪风、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巧立名目敛财、反对酒店宾馆迎合铺张浪费、反对薄养厚葬。明确“四个提倡”,即提倡新礼仪、提倡文明婚丧志愿服务、提倡节俭绿色、提倡利用村内公共场所。通过推行“十反四倡”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推动形成崇尚节俭、文明办事的鲜明导向。淄博市淄川区、寿光市等将“十反四倡”有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形成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作为婚丧嫁娶“硬杠杠”,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引导作用。

  瞄准监管,狠抓“三个强化”。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婚丧公司的指导服务,经常性开展普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移风易俗教育,组织婚丧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签订从业行为自律承诺书,推动其规范运作。强化婚丧承办公司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婚介机构、婚庆公司、流动宴席经营户、民间媒人等婚丧承办公司和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依托行业协会纳入日常管理,探索建立婚丧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强化恶俗行为查处力度,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恶俗婚闹、低俗表演、封建迷信等涉事公司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依法查处、通报曝光,坚决遏制消除恶俗行为不良影响。济宁市等实行婚丧承办公司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五公开”,推动婚丧行业服务规范化、透明化,为整治行业乱象、减轻群众负担打下良好基础。

  立足实效,实施“三项举措”。推行积分激励,制定评价标准和文明积分办法,对群众移风易俗情况进行积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利用乡村道德银行、爱心超市、文明实践基金等方式,给予积分兑换、物质奖励和荣誉评选, 调动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实行评价奖惩,将移风易俗工作情况作为评选各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前置条件,对工作不力被动应付的,取消申报和复查资格。鼓励多元参与,注重发挥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和知名爱心人士的作用,探索建立移风易俗商家联盟,鼓励社会信誉度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婚丧公司、宾馆酒店、婚纱影楼、旅游景区,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家庭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支持,在全社会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浓厚氛围。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喜事新办商家联盟、“文明银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对乡风文明指数攀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