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淄博市淄川区文明实践探索“五单制”运行机制—— 把百姓的需要送到村头

  □ 本报记者 马景阳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闫盛霆 郗文娇

  日前,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土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村党支部书记马海英带领村民们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后,大家进行了文明承诺宣誓。

  文艺演出结束后,马海英对乡亲们说:“参加了今天的活动,大家有啥感受,有啥想法,有啥要求,都填到我刚刚发的点单卡上,由村里汇总给区里、镇上,咱需要啥,党和政府就给咱送啥,一定让大家满意!”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否契合群众的需求,由群众说了算。在淄川区,每次文明实践活动结束后,都会组织参与的群众进行评价,群众有哪些收获、哪些意见建议、下次期盼开展哪些活动等,现场反馈,党委政府及时改进,结合群众需求安排部署下次活动,逐步提升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近日,淄川区卫生健康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根据双杨镇赵瓦村点单的“健康查体需求”,走进该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群众常见病案例,从淄矿医院、区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抽调心内科、脑血管、消化内科等8个科目的医疗专家32名,加入志愿服务队。

  淄川中医院的主治中医师于慧玲每个月都会参加义诊。像于慧玲这样定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医生,淄川区还有不少。“真是太方便了啊,每个月志愿者们都来免费给我们服务。”61岁的村民周振清难掩脸上的笑容。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能不能组织好志愿服务队伍,直接决定着成效。2018年11月12日,淄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成立,成立了理论、政策、科技、文化、法律、卫生、教体、“五老”志愿者等队伍。全区共有注册队伍295支、志愿者14503名。同时,淄川区创新思路理念,建立起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志愿送单、百姓评单“五单制”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人从哪里来、来了做什么、怎样做得好”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淄川区已建立区文明实践中心2处、分中心13处、实践站147个,实现了乡镇、街道办事处全覆盖,每三个村就有一个设施设备齐全、队伍健全的文明实践站,设立了“绿满乡村”“守望相助”“明理胡同”等6个项目,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760多场。

  在寨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记者刚进大厅,就听见楼内传出阵阵悠扬的乐声,书画、声乐、葫芦丝等教室都是正在认真上课的村民,楼道里挂满了村民的书画作品。

  前来上课的村民,大多是从“淄川文化云”网络平台上点单的。“之前总想学点啥,也不知道去哪里学,教得咋样,一头雾水。”在乡村村民彭玉美说,“现在在手机上就能报名,还是区里安排的老师免费教,省劲又放心。”

  分中心对接群众点单,开设政策宣讲、古典诗词吟诵、瑜伽、旗袍秀、健身等文明实践课程,目前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42次,培训学员6000余人,极大丰富了百姓业余生活。

  为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的问题,淄川区开辟“互联网+文化”运作新路径,建立“淄川文化云”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页、触摸屏等方式,即时查询文化培训内容,预约文化场馆,提出个性化需求,及时享受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云”平台覆盖全区13个镇街道所有村居,惠及73万城乡居民,自运行以来已开展各类培训2万余课时,受益人群66万人次,成为淄川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