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永不停歇的“宣讲时间” ——山东省理论宣讲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有效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是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讲师团牢固树立宣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念,围绕“宣讲时间”品牌打造,着眼推动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蹚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理论宣讲路子。

  建立联动机制:“双百结对”点面结合覆盖基层

  理论宣讲重在基层,也难在基层。面对县区一级没有党委讲师团的局面,山东省委讲师团经过广泛调研、试点延伸,创新开展了“双百结对”联动活动,即在全省范围精心挑选的100名宣讲专家和100家理论宣讲基地结成对子,通过点对点结合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常化宣讲。

  山东理论宣讲基地诞生于2003年,依据有固定场所、有专门人员、有经费支持、有活动载体、有机制保障的“五有”标准,从全省精心挑选100家单位作为省级宣讲基地,覆盖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等,各市按照同样方式共选出800余家市级理论宣讲基地。按照成为基层宣讲排头兵、“宣讲时间”品牌试验田、体制机制创新孵化器、宣讲信息采集新样板、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宣讲基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基层理论宣讲。从全省筛选100余名专家,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理论宣讲专家库,基本实现专家和学科的分领域、多层次、全覆盖。

  宣讲专家与宣讲基地结对联动,既能让宣讲专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开展宣讲,又能帮助宣讲基地解决宣讲资源不足、宣讲能力不强、宣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双百结对”联动机制,为理论宣讲找到基层的根据地,进而实现以点带面、点面联动、全面覆盖,成为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成为加强基层思想理论工作的有力抓手,在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理论到故事:开展“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力求生动鲜活

  理论宣讲必须讲究生动鲜活,才能有生气冒热气接地气有朝气。

  作为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宣讲的有效补充,通过“百姓故事百姓讲,百姓讲给百姓听”方式开展百姓宣讲,进一步创新宣讲形式、拓展宣讲领域、增强宣讲效果。

  2013年以来,山东连续组织了8届“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活动,一年一个主题,先后开展了“我的梦”“我们的价值观”“参与改革见证改革”“小康情”“党在心中”“新时代”“新时代·祖国颂”“新时代·话小康”等百姓宣讲比赛和全省巡回宣讲。参与活动的百姓宣讲员全部来自基层一线,涵盖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机关干部、人民警察、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其中年龄最大的79岁,年龄最小的5岁。全省共举办宣讲比赛8000余场,参加人员12万余人次,受众近300万人次;组织宣讲队伍3000余支,宣讲人员3万余人次,开展巡回宣讲1.5万余场。

  目前,“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已成为“宣讲时间”的主打品牌之一,成为山东推动基层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方式。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让给百姓,把镜头对准百姓,让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言讲述身边故事,用百姓故事见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家庭幸福,搭建起主流价值与群众生活共鸣共融、共建共享的宣讲平台,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探索结合模式:“五支队伍”进校园把理论宣讲融入思政课堂

  着眼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山东省委讲师团又把目光聚焦于青年学生群体。2019年以来,山东组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和百姓宣讲员,组成“五支队伍”走进学校、走入思政课堂,积极实现理论宣讲与思政课的结合。

  活动采取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优秀企业家讲改革、先进模范人物讲事迹、普通百姓讲故事的方式,以全省高校为重点、以中小学为拓展延伸,聚焦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热点开展宣讲,注重运用真实故事、鲜活事例、典型案例展现大背景、大时代,探索学校思政课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方法,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两年来,“五支队伍”抓住青少年的味蕾,解答青少年的青春困惑,耕耘青少年的思想田野,让年轻学子深刻感受到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全省数万师生打造了有理论深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思政“金课”。

  立体化全天候:移动优先推动线上线下一体传播

  群众在哪,宣讲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为不断满足基层党员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理论需求,山东省委讲师团坚持移动优先,打造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线上线下融合贯通、掌上网上纸上屏上立体化、全方位的“宣讲时间”理论宣讲阵地平台。

  掌上,重磅推出“宣讲时间”微信公众号,成为山东受众范围最广、推送消息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理论宣讲主题公众号。同时,与各市微信公众号形成宣讲微信矩阵,协同本地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等,多点发力、共同发声、全面开讲,形成强大宣讲声势。网上,在“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山东宣传网等开设“宣讲时间”栏目,展示山东理论宣讲的生动实践。纸上,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编印《党委中心组学习参阅》内部资料,为全省县级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赠阅。屏上,开设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理论栏目和网络互动节目,推出《理响中国》《宣讲时间》等融媒体理论栏目、《新时代·青年说》等全媒宣讲作品。通过全媒传播,山东理论宣讲实现了全时空全天候全覆盖,让党的声音时时处处萦绕在群众耳边、走进百姓心里。

  几点思考

  山东理论宣讲的良好效果,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大众化、通俗化的努力方向。

  一是要把握供求,将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结合。必须突出主题主线,引导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思想和行动上认同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了解百姓理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改进理论宣讲工作,积极回答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盼,突出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基层的靶向宣讲。

  二是要雅俗共赏,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结合。理论宣讲的“雅”是指要全面准确规范,体现科学性、权威性,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俗”是指入乡随俗,理论宣讲只有接地气,转化成群众语言,才能与群众同频共振、为百姓接受。重点是做好3个转换,即做好通俗化转换,让宣讲沾泥土、冒热气,把书面语转化成大白话,用“大众话”践行“大众化”,人人听得懂、愿意听;做好故事化转换,善于化抽象为具体,用生动案例、鲜活故事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以事说理、以小见大,让群众听故事、悟体会、明道理;做好行动化转换,把理论诉求转化为实践要求,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把思想转化为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生动实践。

  三是要以点带面,将全员覆盖与突出重点人群结合。基层宣讲既要做好大众传播,也要做好分众传播,既要注重面上广泛覆盖,也要加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把工作落实到每个点、每个细节上,做到理论大众化没有死角,“最后一公里”不留空白。宣讲必须更加注重基层百姓,要因材施教,主动设置议题,把握小切口、设置微话题,把宏观理论政策、深邃精神要义进行精选分解,一次讲清一项政策,变“喷灌”为“滴灌”;要因地制宜,依托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口树下、房前屋后等,突出小范围、短时间、小规模特点,采取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走进群众;要因势利导,贴近受众、贴近问题,在有限时间获得最大信息量,做到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及时跟进中取得更大的宣讲效果。宣讲必须更加注重青少年群体。凸显精准化,紧扣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青年的思想脉搏,进行差异化宣讲。面向青年知识分子和高校学生侧重思政课教育,以“五支队伍”进校园打造思政“金课”;面向工人、农民等职业青年,侧重政策解读、历史变革、实践成就宣讲;面向中小学生,侧重开展具象化、有温度的启发性宣讲教育。实现网络化,在快节奏、碎片化、浅阅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展短小精美、主题突出、阐释充分的微宣讲,适当穿插可视化、艺术化视听产品,提升宣讲感染力。注重互动化,与青少年受众的交流互动,采用有奖问答、面对面讨论等形式,回答他们关心关切的问题,做好解读解释解惑工作。

  四是要变中求常,将推进改革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理顺宣讲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讲师团的职能定位,理顺各级讲师团级别、编制等体制症结,建立统一有序、上下畅通的讲师团工作体制;必须紧跟新时代要求,整合体制内外力量,建立健全理论宣讲体系,构建大宣讲格局;必须激发宣讲动力,为开展集中和常态理论宣讲提供物质保障,关怀、关爱理论宣讲人员,研究制定

  相关激励政策措施,让广大宣讲工作者有作为、有成就、有荣耀。

  (来源:2021年3月3日《学习时报》)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