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牢记嘱托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莒县:传统桑蚕产业焕发新生机

  简介:

  【导语】  莒县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发展桑蚕养殖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注入动力。

  【正文】  王世桂是莒县的一位家庭农场主,最近,他专程邀请来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自家农场试验桑叶收获机械。

  【同期声】  国家蚕桑体系岗位科学家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李法德

  人工成本达到了65%—75%,用机器来代替人工采桑,这个机器的前进速度是每小时700米到1.4公里,相当于8个人工。

  【正文】  莒县是全国13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从种植桑叶、养蚕到产茧,当地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作为最早流转土地搞规模化养殖的家庭农场,王世桂手里有156亩桑园,一年能养600多张蚕,产茧5万多公斤,全部销给当地的龙头企业海通茧丝绸公司。

  【同期声】  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刘贤军

  我们公司有110多名技术人员驻村包点,给蚕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公司+基地,基地连农户,是个订单式的农业生产。

  【正文】  然而,双方的合作在今年遇到了困难。受年初疫情影响,海通公司的成品丝积压严重,但如果不按订单收购,蚕农的辛苦就将白费。

  【同期声】  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霞

  (蚕茧)南方的是32到34元每公斤,我们是42元到44元每公斤收的,保护价收购,我们多投入1000多万来保护老百姓收入。

  【正文】  保护价收购让王世桂这样的养蚕大户吃下定心丸,但招工难又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正文】  缺少人工,王世桂尝试着靠科技解决。他拿出20亩试验田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

  【正文】  尝到了甜头,老王胆子更大。在山东农业大学和海通公司的指导下,他又进一步改良桑叶品种,试验机械化采收。

  【同期声】  王世桂

  150多亩地,每亩地大约剩2000元左右,一年收入30多万块钱,解决温饱是绰绰有余了。

  【正文】  因地制宜,莒县还建立起“夏蚕冬菇”发展模式:每年5月到9月用桑叶养蚕,10月到次年4月用桑枝主料栽培食用菌,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目前,莒县已发展起3.1万亩桑园,年产290多万公斤蚕茧,蚕茧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