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尊重文明多样性 构建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众多文明在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亚洲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共生共荣,对于亚洲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街角的一处景观花坛。燕翔摄/光明图片

  5月19日,由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理事会主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承办的“文明多样性与亚洲未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之分支论坛“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00余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亚洲多元文明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等课题。

  北京长安街上,镶有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的大型花坛。赵熔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理事会主席许嘉璐指出,亚洲的未来将是一个和平友好的伟大区域,一切强权霸道的力量在这里将无所施其技,更没有其立足之地。率先把亚洲构建成一个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将是历史的要求,是亚洲各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

  北京西三环紫竹桥附近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景观花坛。樊甲山摄/光明图片

  “和而不同、与人为善,这是儒家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是历史上中华文明和亚洲文明得以充分交流的两个支撑点,在今天也应该成为我们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所遵循的原则。”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儒家文明有一个基本立场,就是坚持道德价值是文明最基础的软实力,如今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吸取、加以发扬。

  发源于山东的儒家文明成为多位专家学者寻找解决方案的重要参考。“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这样的观点在当今的文明对话和交流中同样适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师、德国学者大卫·巴拓识表示,亚洲人民在历史上就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文明之间曾经互相学习、共同繁荣。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吴海龙认为,今天的亚洲,文明多样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40多亿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个民族和上百种语言,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亚洲大家庭。亚洲的未来应该由亚洲人民自己决定,要在充分考虑亚洲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用亚洲的方式为亚洲人民促和平、谋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人才的培养教育等问题,都是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去解决的。”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金光亿指出,本次研讨会讨论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寻找其沟通和融合方案,及时且恰当。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论坛原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龙永图表示:“经过几十年的交流、合作,我们从万隆会议到现在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亚洲各国已经找到了合作的亚洲方式,这就是相互尊重、协商一致。通过文明对话,相信一定会大大促进亚洲的经济发展和合作共赢,从而为亚洲和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我们的贡献。”

  据悉,从2010年起,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在数次高端对话和学术研讨中通过了多项宣言与共识,对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2日 12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