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安澜之畔是吾家

  家是故土,家是牵挂,家是希望,家是安居乐业,家是让人看了会感到欣慰的地方。就像习近平总书记10月21日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区迁建的杨庙社区调研考察说,“看到你们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我感到很欣慰。”

  “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给60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2017年8月山东黄河滩区迁建正式启动,2021年5月底滩区迁建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0月底外迁社区全部完成搬迁。自此,从黄河入鲁的第一站到黄河入海的尾闾,大河岸边的齐鲁大地到处是新建的家园。一幅安家、筑家、兴家的画卷在沿黄9市徐徐展开……

  安家:历朝历代没干成的事 这个时代办成了

  “黄河滩,黄河滩,洪水一来房就淹;老人跑,孩子窜,爬堤上房求平安;庄稼倒,房子坍,苦难生活望无边。”家,很温暖的一个词,但对黄河滩区的群众来说,却是奢望,而这首顺口溜正是滩区囧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滩区群众有“八难”——浇地难、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但最难的还是有个安稳的家。

  “房子像被切豆腐一样往河里掉,一会儿工夫,整个村子就落到河里了。”几乎每个老滩区人都有对水灾的天然恐惧,“汛期一下雨都不敢睡觉”。“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这是很多滩区村民无奈的生活循环。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把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一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启动编制《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誓助滩区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千里黄河滩,百年一梦今将圆。

  2017年5月15日,在“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的黄河滩区上,近百辆挖掘机、推土机、装卸机开足马力开始运送土方。菏泽市在全省率先拉开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的序幕。山东1702平方公里滩区长期饱受水患的9市、26县(市、区)60多万人有了盼头。

  此后,山东累计投资高达371亿元,因地制宜设计了外迁安置、就近就地筑村台、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筑堤保护等5种迁建方式,并出台农业、水利、交通、教育、文旅等26个迁建专项方案,多措并举来减轻滩区群众的自筹负担,尽力让群众早日住上安心房。

  济南市黄河滩区在全省7个迁建地市中涉及人口最多、工程形式最全、任务最重,从2017年5月工作启动,到2020年底全部建成使用,实现滩区防洪安全;2017年10月25日,菏泽市鄄城县芦井村、范门楼村812户、2688名滩区群众乔迁新居,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2018年3月,淄博市高青县滩区迁建一期工程全面启动,17个滩区自然村中的13个首批外迁安置,实现安居梦进入倒计时;2018年9月,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时代新城社区开工建设,2019年4月主体就全部封顶,仅用了短短7个月,创造了东平速度……从2017年开始,只用了短短四年,山东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建成外迁社区、村台社区55个,新建护城堤33.9公里,改造提升旧村台99个、临时撤离道路473公里。配套建设一批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万里黄河奔腾依旧,千里滩区换了新颜。16岁起就在黄河岸边和同伴们唱号打夯、修筑黄河堤坝的彭济浮很激动,搬迁完成了,他唱了一辈子的黄河硪号即将成为历史,但身为传承人的他觉得“这是好事”:历朝历代没干成的事,这个时代办成了!

  筑家:因地制宜的烟火气

  仅用四年完成了山东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支持政策最优的农村群众安置工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特别是如何让老百姓同意搬迁且乐于搬迁,成了摆在各地面前的最大问题。

  “水患一下就过去了,但地在那里,家也在那里”,菏泽市东明县有滩区群众12万人,脱贫攻坚实施之前,近三分之一是贫困人口。东明县滩区新建的25个新村,共涉及4个乡镇、148个自然村、3万余户、近12万人,本来计划全部外迁,但故土难离,尊重当地群众不愿离乡、渴望就近改变生活的意愿,仅有一个村子是整村外迁出黄河滩区,其余24个村台均在滩区内建设。

  由农民变成居民,生活开支一下子增加不少,各地不约而同选择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老百姓部分后顾之忧。旧县乡时代新城社区是泰安市东平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规模最大的社区,原有老村庄占地4090亩,除去规划、辅助等,剩余的近两千亩土地,统一进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由此每个村平均每年有30万元左右的收入,其大部分用于群众的物业费、水费、电费等。济宁市梁山县同样计划将滩区5.6万亩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此外,梁山县在滩区迁建中坚持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居住社区“三区同建”,为让搬过来的居民可以实现家门口轻松就业,还在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了家居产业园,已有六七百人在此务工。

  安居、乐居,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关键。杨庙社区是东营市为改善原黄河南展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实施搬迁改造的新型农村社区,这里居住着来自沿黄河大坝11个房台村1535户、4792人。目前社区已经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建有为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社区南北两区分别留有一处农机大院,方便有需要的村民集中存放农具。针对低收入村民,社区建有廉租房,基本配套一应俱全,平均每年租金720元。甚至,还规划了一片菜地,计划租给部分有需求的村民。

  ……  ……

  值得借鉴的是,淄博市高青县、泰安市东平县的村党支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迁建之初,淄博市高青县便坚持安置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转移安置创业同步推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不变的前提下,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三变五合”改革,“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五合”,即组建经济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动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群众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分红股份、社会养老金。泰安市东平县同样把做优做强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抓手,突出组织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开展委托经营,走出一条从“家家有田”到“户户有股”的党建引领农业转型之路。目前,全县共有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123家,经营土地7000余亩,受益群众3万余人。

  “多彩大中华,我们美丽的家,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永远的家……”2021年春节,在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集中安置区——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兴家园社区,新入住的居民正在小学、幼儿园、老年公寓、商超、文化馆等一应俱全的家园里,喜气洋洋地贴春联、贴窗花、蒸枣卷……而文化艺术团的演员们则在社区广场欢快地跳起了自编自导的舞蹈,欢庆这个“不一样的春节”。

  兴家:千里绿色产业长廊下响彻欢笑声

  稳得住,能致富。贫穷的根子从此被斩断,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滩区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小康的样子。

  群众搬入安置区后,耕地距离较远。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截至目前,已引进佳宝牧业、山东地旺、鲁商集团等规模农业企业23家,既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消除了群众后顾之忧,又实现了滩区经济“腾笼换鸟”。“我家两亩多地,现在每年能拿到近2000元的流转费。老伴就近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我还参加了面点师培训,拿着证出去打工每月起码能多拿10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村民边庆红说。

  “穿蓑衣,戴斗笠,卷起裤管,风雨交加,泥水中刨食……”滩区人不堪回首的穷苦记忆,如今在淄博市高青县蓑衣樊村变成了乡村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每逢插秧时节,城里人成群结队来到稻田里,在蒙蒙细雨中穿起蓑衣、戴上斗笠,体验农事。古朴雅致的民宿、整齐的白墙灰瓦,再加上水波静美,鱼儿在湖中尽欢,鸟儿在芦苇荡里嬉戏,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跃然于眼底。类似的一幕也出现在滨州市滨城区西纸坊村,依托鲁北乡村特色和黄河古渡风情,西纸坊村以水系田园为基础,集特色高台民宿和古法柴烧古窑为一体,走出了“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之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为古村落带来了新机遇。

  “安居梦”“致富梦”照进现实,出走的人又回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同样,很多年轻人也直接在家门口创业,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在家挣得更多,还能守着老婆孩子,为什么要出去打工?”依靠绳网产业,滨州市惠民县南北李村村民月平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60岁以上的老人也能在家门口上班,90岁的巩向美老人月收入1000元左右。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结合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山东沿黄市县还编制出台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投资106亿元,建设了44个产业园区,可容纳2.9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长3万元以上,一条千里绿色产业长廊正在形成。

  “产业兴生活富,土房换新楼。乡村振兴大路宽,前方好奔头……”一首《南展颂》道出了滩区人民的心声。歌曲主创人员程永锋有个乳名叫“新房”,曾经“新房”搬新房的故事备受媒体青睐。他表示,幸福新生活产生的感恩、憧憬是他灵感的源泉,这曲《南展颂》就是对乡亲邻里、家人亲友,还有自己未来生活的最大期盼。

  安澜之畔,云白如帆,大河千里绿意满,此心安处是家园。(联合日报记者 宋宪霞)

  (稿件原载于2021年12月22日《联合日报》14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