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作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书写了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4次提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调“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服务和推动各类国家战略落实”。为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山东落实落地,2022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突出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确保实现黄河安澜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

  黄河历史上决堤、改道、洪灾频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给沿岸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小浪底等水库运行、上中下游工程拦沙和广泛植树造林,黄河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岁岁安澜的奇迹。但是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黄河流域暴雨增加、侵蚀加重、再度多沙的可能性较大,山东不少地方形成“二级悬河”,依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必须把确保黄河长久安澜摆在首位。

  要大力实施黄河防洪减灾工程,推进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河道防洪治理,系统排查黄河、大汶河、漳卫河等干堤以及大中小型水库安全隐患,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加快建设“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增强沿黄城市抵御灾害能力。

  当前,防汛工作进入关键期,各级务必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意识,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密切关注黄河河道汛情,加强工程巡查和防守,对薄弱环节逐一除险加固,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加强应急值守,齐心协力筑牢汛期安全防线,确保黄河安澜。

  突出落实“四水四定”,确保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定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以最大刚性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推进深度节水控水。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到县、空间均衡的配水体系,科学高效用好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优化调整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用水结构,保障生活用水、节约生产用水、满足生态用水,强化定额管理、用途管制。加强地下水保护,注重用水强度与效率,管住管好黄河“水池子”。

  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提升工业用水效率,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加严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控高耗水产能扩张,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水平,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城镇节水普及,全面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快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强化再生水、雨水利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生态景观优先使用非常规水。

  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确保建设美丽山东

  打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黄河入海口、东平湖、南四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力争2022年年底黄河口国家公园通过创建验收。推进重点支流建成“一河口一湿地”,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对全省黄河流域所有排污口实行一口一策,建立档案,加强管控,加快整治。

  打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攻坚战。深入实施《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启动黄河三角洲等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试点工作。大力整治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提高各类湿地和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突出绿色低碳特色,确保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壮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聚焦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战略目标,努力打造成原始创新高地、人才创新高地、技术研发和转化高地、创新生态高地。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在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高水平载体搭建、创新生态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绿色产业培育。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招引、落地一批能耗强度低、产业链条长、质量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做大绿色经济增量。大力推广化工、有色、钢铁等产业绿色标准、技术、工艺,提升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循环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水平,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清洁生产比率。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革新和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制定专项方案推进节能降碳。以绿色智造、绿色港口、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为重点,培育“领航型”企业。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