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巧夺天工的“山东手造”助文创产业“造出”新活力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不断传承的手造工艺堪称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山东,

众多手造工艺至今已传承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

经过岁月的洗礼永不褪色,

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沉稳与活力,

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递着精致的手工艺之美。

历史悠久的山东,

凭借历史悠久的“山东手造” 造出了文创产业新活力。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6日讯 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将于5月12日至15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自2009年以来山东省连续举办的第15次工艺美术展会,涵盖了工艺雕塑、漆器、珠宝首饰、琉璃内画、紫砂、美术陶瓷等十一大类共110多个品种。逾万件“山东手造”工艺品荟萃一堂、精彩呈现,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烟台剪纸

  剪纸(烟台剪纸),山东省烟台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烟台剪纸始于何时,方志少有记载。从传世的明代道教音乐剪纸、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纸和明代中期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烟台一带民间流行,至晚始于明朝。据《招远县志》和《莱阳县志》 记载,到了清代,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普遍存在。剪纸(烟台剪纸)以莱州、招远的墙花较为著名。制作时先用黑纸镂刻出基本形象,而后在镂空处衬贴各种色纸或染色,作品即告完成。

  2008年6月7日,剪纸(烟台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南“兔子王”

  一对灵动的兔耳朵,或身披铠甲,或背插旗帜,说的正是可爱的济南“兔子王”。“兔子王”是一种兔首人身、衣冠踞坐的彩塑泥像。

  相传,古时有种怪病蔓延济南,百姓苦不堪言。月宫中的玉兔得知后,噙了药饼来到济南,并将药饼捣碎后投入济南七十二个泉眼中,这些泉水立刻变得清澈甜冽,就成了名闻天下的七十二名泉。

  药饼被泉水冲化以后,一夜之间流遍了济南全城,第二天,泉城百姓百病皆消,于是,家家户户都把点心做成药饼的样子,供奉一个泥塑的兔子神,日久年深,人们就把兔子神叫成“兔子王”。从此,“兔子王”就成为平安健康的象征。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兔子王”不仅承载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也诠释着济南的泉水文

  博山琉璃

  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在古代,制造琉璃最初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因颜色多种多样,也叫它“五色石”。因材料在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甚至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从古至今,关于琉璃的诗作不胜枚举。

  越美的东西,越需经过千锤百炼。

  琉璃从配料到成型再到粘接,每件作品都需要经过十五六道工序。这一系列的工序并非依靠机械化生产,都由工人们手工完成。为充分利用琉璃的粘度和张力对琉璃塑形,工人们将手柄上的作品放入1400到1600度高温的炉内加热,待柔软时取出,利用煅烧后琉璃的流动性,使用工具以拉、缠、剪裁等技法制作琉璃装饰部分,短短几分钟,一件栩栩如生的琉璃作品问世了。

  淄博陶瓷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山东省淄博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有约8000年的历史,淄博陶瓷从实用品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构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糅入了大量文化元素,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为一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符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青瓷,华光国瓷历时三年研制的陶瓷新材质,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于一身,类冰似玉,胜似翡翠。

  不同于传统瓷器仅釉面的一层青色,华青瓷的青由内而外,自成一派。采用稀有元素入料,坯体在1300度的高温下烧制几十个小时,神秘窑变成青色质地,经过透明釉面的折射,呈现出静谧的青色。72道工序制作而出的华青瓷,造型简约大气,线条挺拔流畅,清澈通透,温润欲滴。

  曹县木雕

  曹县木雕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进山东手造入木三分创新中心,木雕屏风、挂屏、立体艺术台屏、罗汉、佛像以及各种家具雕刻装饰组件琳琅满目,一块块或圆或方的木板上,浮动的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演绎着曹县木雕的发展历史。

  让手造走进生活,让传承更有魅力。曹县木雕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融合百家之长,抱朴守拙,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

  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县木雕传承人蔡秀芳对记者说:“我们云龙木雕,现在是咱曹县木雕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基地,有好多学生到我们这里来进行研学,我们通过给他们讲与看,让他们了解木雕文化,传承木雕知识。”

  泰安铜金蟾

  铜金蟾品牌创立于1952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品牌,“聂氏铜器铸造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现在已经传承到第六代。一代代铜艺匠人传承发展,创作了不计其数的铜器工艺品,作品清新细腻、风格典雅独特,具有现代感、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

  “聂氏铜器铸造技艺”是采用失蜡法也叫蜡模法,做工更加精细。蜡模法即用蜡制成铸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每件铸铜艺术品都是需要经过十多道复杂严谨的工序制作而成,这些工序中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痕迹,也有精密铸造的现代技术精彩所在。代表作品有:《铜金蟾》《铜花瓶》《铜香炉》《文昌塔》等。

  潍坊刺绣

  上绷、绘稿、配色线、绣制、装裱,复杂的工艺程序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潍坊刺绣。潍坊刺绣是潍坊地区内刺绣的统称,亦称鲁绣,是鲁绣中最重要的一支,也是山东省确立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潍坊刺绣的起源很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有了相关记载,学者王充曾在《论衡·程材篇》中提到的“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就说明了刺绣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与其他绣种相比,潍坊鲁绣图案粗犷简练,用色古朴典雅,喜用递针绣法,明末至清朝时期潍坊鲁绣发展到鼎盛时期,潍县当时即有“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说。

  因潍坊刺绣质地坚实牢固、善留水路、就地取材(包梗、贴绢、钉左右线等),也喜取吉祥寓意的题材,所以在光绪年间年岁不登、生活艰难时,妇女们学习鲁绣者日多,凡围屏喜帐、戏衣皆能做,其优美一度胜过南绣。于是便有了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的“罗绮成箱绣作堆,春衫窄袖好新裁”。

  潍坊刺绣要求刺绣底料纹理横平竖直,需根据所选图案以白描的形式绘图,选用最合适的色线,用最能体现刺绣特点的方式处理图样,“绣制是刺绣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选用最适合的针法和绣法把图案的意境或精髓表现出来。”潍坊鲁绣传承人李银凤介绍说。哪怕是简单的图案,在经过特定的针法绣制和装裱后,也能够变成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潍坊刺绣中的割绒绣是最为特别的,其多为民用绣品,因绣地结实牢固,日常生活中鞋垫、鞋面常用此种针法,是其它绣种无法比拟的,而潍坊鲁绣发展至今,也衍生出了不少品类,如:服装、手包、茶席、挂屏等,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

  临沭柳编

  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时节,也是临沭手艺人忙碌的时候,“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说的便是临沭柳编。

  柳枝、桑条、荆条等,柔软易弯、粗细匀称,在能工巧匠手下变幻成各种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工艺品。枝条在指尖飞舞,席、筐、篓、簸箕、食盘,草柳编制成的传统生活用品广受国内百姓的欢迎,吊篮、灯罩、动物造型等新式工艺摆件远销海外,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临沭柳编迎来新的蝶变。

  “传承不是‘束之东阁’,守护也并非‘敬而远之’”,让山东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仅要拂去历史的尘埃,更要让齐鲁精粹从小众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生活当中。

  闪电新闻记者 李畅 综合自人民网 海报新闻等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