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营经开区:“文化+产业”蹚出为民惠民新路径

  “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近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文竹书画苑内,墨香如游丝般在笔尖缠绕、在空气中流淌。十余名孩童正屏息凝神,在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下提腕运笔。笔锋游走,一朵朵荷花的清雅轮廓跃然纸上;墨色点染,稚嫩的画作渐渐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我孩子平时就爱涂涂画画,今天有社区请来的名师手把手地教,小眼睛都放光了!暑假再也不用愁他在家闷得慌了。”陪着孩子来上公益国画课的王欣华家长,看着正在专注绘画的孩子,满脸欣慰。

  在锦华社区,像文竹书画苑这样“抬脚就到”的文化小天地,已如珍珠般散落各处,共同串起了覆盖全社区的“一刻钟文化服务圈”。这些浸润着文化馨香的空间,正释放着强大的磁力:这边,棋牌赛“杀”得难分难解,欢声笑语间邻里情谊悄然升温;那边,读书会上思想碰撞,书页翻飞中智慧悄然生长;更有公益绘本课,为孩子们轻轻叩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一道道精心烹制的“文化佳肴”,让居民不出社区便能尽享精神盛宴。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精神文明的种子深植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沃土,精耕细作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文化社区,成功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文化引擎,探索出一条“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惠民”的善治新路。目前,全区已培育8个文化社区试点,并以67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支点,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立体布局、功能多元的文化服务网络。为进一步打通文化资源“活水”,促其深度融入社区治理血脉,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澎湃活力,开发区创新构建了“能人带动、志愿服务、产业融合”三维联动机制,将无形的文化“软实力”,锻造成基层治理的“硬支撑”。

  文化服务绝非装点门面的“花瓶”,而是凝聚人心的“强力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聚力构建“能人带动、机制赋能、服务惠民”的治理体系,深入发掘辖区内的文化达人、文艺骨干,将其充实进社区治理的“人才库”,着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辉社区的退休党员夏金峰,自发成立了“老夏茶友会”,一方茶馆,以茶为媒,说理议事,成为化解邻里疙瘩、解决一线难题的“暖心驿站”,“一方茶馆聚民心、一支队伍解民忧、多元力量促共治”的治理模式,也赢得了居民们的交口称赞。

  坚实的产业支撑,为文化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之道,通过孵化特色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胜宏社区的非遗苇编创梦手工坊,为300余名居民“编织”出灵活就业的新路;锦辉社区的“针心针意”手工坊,则让230多名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指尖创收”。借助“胜利守艺人”直播带货平台,这些浸润着乡土情怀的手工艺品飞出社区,累计成交额突破40万元大关,真正将“指尖艺术”转化为乡亲们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记者 李广寅)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