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里,读者到图书馆借书,需要先在机器上输入书名或作者等信息,再根据搜索结果前往相关书架挨个浏览书脊。由于图书是人工排架,难免出现错排、读者乱放、图书上架不及时等问题,使得图书实际在架情况与检索系统反馈的信息难以做到实时统一。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推出的无感借阅闭环服务,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在书架上加装基于轨道的超高频RFID(射频识别)图书智能巡航盘点仪,一旦到达预定盘点时间,控制器接收到上位机的盘点任务指令,便启动轨道系统和RFID天线阵列设备。
RFID天线读取到图书标签信息后,将数据实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再将数据上传给上位机进行分析、比对,记录相关图书的位置信息。
每次盘点结束,数据自动上传至服务器,与图书馆业务系统的馆藏数据精确比对。随后盘点结果更新到数据库,确保馆藏信息实时更新、准确无误,为读者的图书检索、导航找书提供支持。
读者刘建诚告诉记者,现在到济南市图书馆借书,无需到人工服务台或自助设备前排队等待和进行烦琐的手工操作。如果选择人脸识别,则不需要任何停留,携带图书正常行进即可完成借书,真正实现了“无停留,无感知”的借阅体验。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在谱写济南市文旅业态发展的新篇章。过去几年,济南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精准对接当下群众的文化休闲需求,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能。
2022年11月,《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落实数字济南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印发,通过成立数字文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文旅系统数字化推进工作任务、目标;2025年1月,《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数字化提升工作方案》印发,从促进艺术生产和传播数字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质效等方面细化工作举措。
方向有了,具体从何处着手?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鼓励各单位紧盯群众身边小事,通过科技赋能让百姓享受文旅发展红利。
蟠龙梆子作为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曾面临人才断档、受众减少、创作能力减弱等问题。2024年以来,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紧跟短视频浪潮,创新“短剧+非遗戏曲+网红”的微短戏模式,创作了《正月剃头》《发财梦》等9部抖音备案微短戏,单平台观看量超8000万人次,使优秀传统戏曲“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蟠龙梆子剧团实行“每条评论必回应、每个建议必倾听”的互动规则,依据观众反馈动态调整剧情。例如,《兄妹分家》上线后,剧团根据观众增加喜剧元素的建议,迅速加入相关内容,形成了“艺术创作—观众反馈—迭代优化”的良性循环。
“在网络传播上,我们打破传统戏曲时间长、节奏慢的刻板印象,打造出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微短戏品牌,将传统戏曲的叙事内核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成功‘圈粉’年轻网友。”蟠龙梆子剧团团长韩克说。
济南市图书馆书架上的超高频RFID(射频识别)图书智能巡航盘点仪,可以读取图书标签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
当下,济南市的诸多文化旅游业态已经实现与前沿科技的无缝衔接,每当技术有迭代、更新,就有相关单位加以落地实践。比如,为解决年轻人线上阅读资源匮乏的难题,济南创新推出“泉民悦读”扫码看书项目,将多家数字阅读平台的资源整合到同一小程序中供用户使用。目前,“泉民悦读”拥有20万册优质电子书籍、3500种电子期刊、1万集视频资源,注册用户超289万人。
着眼于为市民提供随时可参与的数字培训课程,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文化馆重点完善济南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集历史文化展示、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载体,设计了“百姓点单”“线上慕课”“看直播”等应用模块,群众可轻松获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截至2024年12月,济南公共文化云数据库总量达125G,总访问量52万人次。
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科技也为济南市的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支持A级旅游景区、街区、园区等运营主体,开发数字演艺、光影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比如,济南融创乐园打造的“飞越丝路”项目,项目LED球幕为8K分辨率,直径达20米,配合多声道音响系统的空间渲染和悬空式伺服驱动运动平台,成为乐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方面,济南市计划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为重点,推进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管理、展示利用,同时引导非遗项目与数字化企业合作,推动非遗传承创新。(记者 苏锐)
无感借阅服务指引读者精准找到想要借阅的图书 济南市图书馆供图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