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化“两创”的章丘实践:延续历史文脉,激发文旅新活力

  近年来,章丘区立足自身实际,从加强挖掘与保护、促进活化与转化、强化阐释与传播、推动共建与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延续历史文脉

  章丘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境内有5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年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1997年西河遗址、2000年洛庄汉墓、2003年危山汉墓与陪葬坑及陶窑、2017年焦家遗址)。

  章丘立足自身实际,全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积极推进“两创”工作。

  首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对209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万多件馆藏文物进行挖掘保护,建立文化资源档案和“文化e点通”公共数据平台。城子崖遗址、东平陵故城、焦家遗址被列入“十四五”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洛庄汉王陵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城子崖遗址公园于元旦前通过了3A级景区公示,城子崖西城垣保护展示项目按计划推进。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配合山东省考古院、山东大学分别做好城子崖、焦家等遗址考古工作,助力考古发掘成果研究及社会传播。充分发挥龙山文化研究机构阵地作用,推动龙山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全力推进齐长城(章丘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系统开展齐长城文化旅游资源梳理搜集,推进沿线博物馆、非遗馆、村史馆等场所功能提升,丰富齐长城文化主题元素。加强文物安全巡管,建立文保员队伍,实施文物“天网工程”,实现在级文保单位保护巡查全覆盖。

  其次,大力实施文物“活化”和古建修缮。以博物馆为载体,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区博物馆是济南市唯一的区县级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展陈面积9000多平方,馆藏文物近2.6万件。近几年来,被评为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优秀奖,推送的文创产品在“全国大运河沿岸文创产品”大赛中荣获一个金奖、两个银奖、三个铜奖,其中“李清照系列茶具”、“一刀圆尺”成功入围全国文创产品推荐会终评。城子崖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展陈面积3000平方,馆藏文物2000多件,城子崖“史前文化研学”入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终评。2023年两馆共组织社教活动近300场,接待观众54万人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积极推进古建修缮,目前全区在级古建筑(群)56处,现已完成博平刘家祠堂、梭庄古建筑群、三德范玄帝阁禹王庙等20余处修缮项目,古建筑本体保存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传统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提升。章丘老县委旧址修缮保护工程获评第一届山东省优秀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孟氏故居活化利用项目获评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官庄街道石匣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普集街道三山峪村获评全省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村。

  同时,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章丘芯子),山东省级非遗项目11项,济南市级非遗项目47项,章丘区级非遗项目100项。近年来,章丘以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人培养为重点,成立章丘非遗联盟,发布全国首个龙山黑陶团体标准,建设“山东手造”章丘展示体验中心,评选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5处、优秀非遗传承人10位、第二批区级传承人45名,认定非遗工坊20个。组织“大学生读城”计划,推荐优秀非遗项目参加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黄河流域文旅合作发展大会、非遗购物节等宣传展示活动,扎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友谊葫芦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德功黑陶、章丘铁锅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在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中,章丘铁匠荣获金银两项大奖,蒲苇草编手工技艺《李清照词》荣获金奖,20余件文创产品入选山东省文创产品网上商城。

  聚焦共建共享,健全服务体系

  近年来,章丘区围绕落实黄河战略和“文化济南”部署要求,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统筹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场馆、文化设施,努力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文化服务。目前,章丘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属于国家一级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另有农家书屋525个;新增4家省级备案乡村博物馆,1家省级备案国有行业博物馆。

  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章丘区拥有基层特色文艺队伍300多支,以芯子队、舞龙队、扁鼓队以及五音戏表演队伍等为主,基层文艺骨干达2000余人,全区525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文艺表演队伍。每年开展各类线上读书、阅读推广、展览、公益讲座、文物赏析,线下文化惠民演出进社区、戏曲进乡村、公益辅导培训、广场舞大赛、全民阅读、公益电影放映、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景区、进商超等系列文化活动1000余场。

  三是繁荣文艺创作。深挖优秀文化,聚力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讲好章丘故事。以三涧溪村为原型的电视剧《三泉溪暖》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龙山寻根》等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等期刊刊发。整合龙山文化、清照文化、泉水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合章丘铁锅、章丘大葱、龙山黑陶等特色元素,创作《幸福泉》《章丘造》《章丘情》《章丘美》等系列原创城市主题歌曲。新创小剧作品近40件,小戏小剧线上展播与线下展演活动共165场。沉浸式穿越剧《又见伊人》在第十八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四是加强文化传播。近年来,《溯源龙山》《城子崖遗址》《如果国宝会说话》《大汶口6000年》《国家宝藏展演季》《龙山文化:揭开中华文明黎明期的神秘面纱》、大型纪录片《城子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推出“大河奔腾——黄河文化图片展”,《黄河文化的日出》在尼日利亚、韩国线上展出。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好品山东·品味章丘”特色产品展销推介会等活动中,章丘文旅元素广受好评。

  坚持文旅融合,拓宽创新路径

  文旅融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章丘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古城泉韵·文旅融合”被国家文旅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获评优秀文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全省文旅康养强县,上榜2023“多彩中国 畅游齐鲁”网红打卡地名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推出“中国龙山 泉韵章丘”城市区域品牌,为城市塑形铸魂。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文旅名城建设的《意见》,梳理出八大行动、三十条措施,同时出台了黄河(章丘段)国家文化公园、齐长城(章丘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文化传承与文旅高质量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凝聚成经济社会腾飞的坚强精神内核。

  二是突出文旅产品高质量培育。持续推进A级景区提升,完善文化业态和服务功能。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迎接了7月份山东省文旅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10月1日试营业以来,游客及收益、游览秩序和带动力超出预期,成为文化传承发展重要阵地。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打造全国首家“线上动物园”, 获评多彩中国(山东)网红打卡点,成功创建山东省2023智慧旅游样板景区;百脉泉酒文化旅游区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引导各镇街培育特色亮点,打造一批文旅驿站,2023年新增省级精品文旅名镇1个,总数达到3个,省景区化村庄总数达到21个,省旅游民宿集聚区1个。打造龙山黑陶历史研学馆、孙铁匠铺工坊、葫芦非遗工坊等研学基地,探索“非遗+研学+旅游”模式,以研学融合为特色,以非遗体验为核心,延长文化传播链条,吸引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年接待5万余人次。

  三是办好文化节庆活动。聚力打造“三大文旅片区、一大节事活动”,将全区分为南、北、中三大区域,南部突出山水休闲、中部突出泉水和文化,北部突出黄河风情,全年持续组织“乡村好时节”系列活动,形成了“3+1”工作机制,特色活动有:踏春赏花季、高官寨甜瓜黄河西瓜采摘节、七星摩旅文化节、甘泉流苏节、白云湖文化旅游节、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齐长城艺术节、大葱节等节庆活动,其中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被省文旅厅发文推广,露营季活动被评为省级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

  注重以文化人,涵养文明风气

  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不断涵养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一是融入文明创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创作五音戏作品《新时代文明实践歌》,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推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二是融入日常教育。全区中小学长期开展经典诵读、诗歌艺术节、主题征文等活动,定期组织传统文化大比拼、国学小名士、诗词大会等专项活动,将优秀非遗项目列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中特色挂牌项目,为青少年学生系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粒扣子。

  三是融入社会治理。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以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传统文化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深入阐发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氛围。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任重道远。章丘区将系统梳理资源、挖掘特色,讲好新时代章丘故事,擦亮文旅名城的创新名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中,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众新闻客户端 段婷婷)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霍纯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