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汉服热”透视山东文化“两创”

  古风剧本杀、古装宴饮、古风市集……这些沉浸式体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除了名字中带“古”,你知道这些活动还有什么其他共同点吗?

  没错,它们都主打汉服元素!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指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

  《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身着一袭得体的汉服,就像把厚重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

  近两年,汉服快步从小众走向大众。如今,无论是平日还是传统节日,在街头、地铁、商场、景区……人们总会与身着汉服的身影不期而遇。着汉服的人,坐着,是一组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一阵人格魅力的和风。

  汉服结结实实火了,火出了百亿级市场。

  作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汉服直播基地,透过“宇宙中心”——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发展,能窥探到文化“两创”的山东表达。

  “探源”文化精髓

  文化,是复杂的社会意识集合。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文化“两创”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两创”有捷径可走。恰恰相反,从纷繁复杂的文化源流中取一瓢饮不仅是一件费力的事,也是一门技术活。

  汉服就是曹县舀出的那一瓢饮。

  曹县本是做演出服起家的,后来之所以摇身一变成为网友们口中的“宇宙中心”,就是因为在文化“两创”风口下的这“一瓢”之选。

  为什么这么选?

  “衣冠上国”“礼义之邦”“锦绣中华”……加诸中国的诸多美誉都与汉服有关。

  汉服蕴含着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构筑的传统中国的“世界观”,文雅而恢弘、正直而宽厚、仁爱而洒脱的中国品格,以及雍容典雅、深邃灵动、含蓄守和的中国审美,具有独特的中国气派。

  同时,与汉服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服饰类项目达12项,列入国家级的达225项,“两创”汉服是活态传承非遗的上佳载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汉服,对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意义巨大。

  此外,服饰是与百姓生活最为紧密的部分之一,市场潜力大。“两创”汉服,不仅可以赋能经济发展,还能活化传统社会习俗。

  纵观山东文化“两创”实践,这是始终秉持的原则: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合转化发展的“精髓”,予以改造、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廊一线”“山东手造”“黄河大集”等,无一不是如此。

  这也是山东实施“山东文脉”工程的原因之一,总要摸清家底、浚清源流,才好“下瓢取水”。

  “手造”潮流风向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创造”,表达要“出新”。

  对于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是既远又近的存在。所谓“远”,是指其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难以广泛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所谓“近”,则是其蕴含着对当下有巨大启迪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创造”就是给传统文化换上当代人青睐的“新衣”。

  传统汉服之所以经曹县人的巧手一下变身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潮服”,关键就在于创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汉服与传统的汉服已有很大的不同,从面料选择到钗环搭配,从形制剪裁到缝制工艺,“潮服”汉服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更为多样,也更适合当代人的穿衣喜好。

  在“山东手造”之林中,随便拿出一种来就会发现其中的“创造之功”。原本卷大葱的煎饼成了“煎饼花”;传统的木旋玩具经过改造,不但变成儿童益智潮品,还能成为时尚家居摆件;纸鸢而已,用心开发后变成了啥都能放上天;草柳编技艺和现代生活一结合,直接“出海”去挣外汇了……

  “创造”的主体在人。近些年,山东一直在大力延揽人才,培育“两创”人才集聚高地。拿曹县来说,只今年上半年,便吸引了两万多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毕业于美术专业的孟晓霞,和中科院毕业的博士生老公在曹县做汉服,短短几年就把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做成了千万级的“汉服工厂”。

  “创造”还包括传播推广的创造。作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直播基地,曹县对“汉服潮”的引领犹如一堂堂传统文化沉浸课:什么场合穿什么形制、配什么发式,常服为什么是短衣宽袖,龙、凤、仙鹤、麒麟都有什么寓意,太极拳练功服为什么有七个盘龙扣……不得不说,汉服文化火热如夏、火出海外,有曹县铺天盖地的直播的功劳。

  类似的宣发在山东文化“两创”中屡见不鲜。“创造”二字,创出的不仅是新作品、新产品,还有新市场、新需求,以及新的潮流风向。在山东,乘高铁环游齐鲁很时尚,不了解齐长城有点Low,休假当沿着黄河去看海,平时有空得去“黄河大集”转一转……

  “两创”现实生产力

  文化“两创”,既要造形赋魂,也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两创”落地,传统“新生”,经济“激活”,“力量”凝聚。

  如果把文化“两创”比作干一件事,前面提到的“探源”与“手造”可以看作干这件事的方法与路径,而唤醒传统、赋能经济、凝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才是干这件事的目的。

  曹县汉服产业用实力证明“传统文化”的“现实力量”。今年5月初,“曹县汉服订单做不完根本做不完”成为全国热搜,相关话题点击量超过1.5亿;某知名电商平台全国汉服销售排名前2000的网店中,1200余家来自曹县;曹县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000余家、网店10000多个,汉服设计、制版、印花、销售、仓储、物流全过程在5公里半径内就可以完成,形成了链条完整的产业运营和品牌孵化体系……“钱景”广阔。

  这一点,从越来越强的“山东手造”产业中可见一斑:截至今年春天,“山东手造”核心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805.2亿元,利润总额21.8亿元;规模以上批发零售领域“山东手造”企业,营业收入735.8亿元,企业资产460.8亿元。

  文旅产业也是明证。以“五一”假期为例,期间山东一直霸占着热搜榜,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916.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翻了近4.5倍,和2019年相比也超出了36.3%。成绩的取得,少不了文化“两创”成果的加持。假期里,山东共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7100多场,基层文化惠民演出1000余场,精品美术展览120余项。

  在春天的重大活动、地方推广、招商引资中,文化山东作为重磅吸引力,也为当地赢得“开门红”。

  在产业之外,山东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建设“美德山东”“信用山东”“好人山东”,“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可以说,文化“两创”提升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又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建设的“硬支撑”。

  回望来路,在赓续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文明上,山东一直走在前列。着眼未来,将历史文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廊并线”,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有能力“创”出自己的经验,作出更大的贡献。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徐耀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