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解锁沂蒙老区“红色密码”

  9月14日,参加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采访活动的嘉宾在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采访。(□记者 卢鹏 报道)

  □ 本报记者 张 楠 刘一颖

  杨烨莹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初秋时节,满山苍翠,《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传出悠扬的歌声,一节唱罢,独唱渐渐变为了合唱。

  9月14日上午,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采访团来到临沂,大家被《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的歌声打动,纷纷跟着哼唱。“一听到这首歌,脑海中就浮现出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对作出牺牲奉献的老区人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刘红说。

  “这个声音很清脆!”“这个唱法挺有特点。”……举起电话听筒,悠扬的旋律从电话那头传来,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都汇聚在了这间面积不大的试听间中。这个试听间,就在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中。四川封面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桢虎说,听了不同唱法的沂蒙山小调,真切地感受到一股红色力量和朴实敦厚的情感。

  离博物馆不远,便是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纳鞋底的针,绑在筷子上,代替铁笔刻钢板;白天躲到望海楼山上,晚上下山印报纸……读着门前石碑上刻印的历史,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编辑李子木很受触动。“虽然早就听说过大众日报创刊的故事,但真到了这里,才能体会当时条件的艰苦。”他动情地说,这是报纸的历史,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

  这是一组让人动容的数字。20.15万人参军,121.56万人支前,10.04万人为国捐躯……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详尽的史料跨越时空诠释着沂蒙精神的内涵。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巨霖也来自革命老区,他对沂蒙精神的感悟格外深切。“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的故事,都是沂蒙精神最动人的写照。”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听到发生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支前故事,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史红云说,红色基因已深深根植在每一个沂蒙儿女心中,成为这片土地上不断壮大的根脉。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临沂不断进步,景色优美宜人、产业发展迅速,“沂蒙红”令人惊艳。

  烤肠一口爆汁、小酥肉香嫩可口、猪肚鸡咸鲜脆弹……在具有年产320万吨肉制品生产能力的金锣集团,各式各样的预制菜让人大饱口福。“作为沂蒙地区龙头企业,金锣凭借其在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上的优势,切入预制菜这个新兴的赛道,不仅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消费痛点,也能提升自身的产业价值链。”深圳报业集团社委会委员、副总经理朱永峰认为,这正是企业在当下发扬沂蒙精神的实践探索。

  “请在关门停业之前,返还会员卡里的一千余元,望有关部门督促返还!”9月11日临沂市民反映的退费问题,27个小时内就得到了解决。在临沂市12345接线现场的大屏上,这条记录吸引了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晓明的注意,“政府+融媒”的为民办事新路径,也让他眼前一亮。

  “12345·临沂首发”客户端,自去年上线以来,累计受理诉求716万件,诉求回访率、按时办理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9%、95%,客户端注册量402万。“用一个融媒集智平台汇集为民办事、宣传教育、问计问策等功能,对我们推进媒体融合也是一个启发。”对于临沂12345构建的“24小时受理、3分钟转办、100%回访”闭环工作流程,张晓明坦言,“原汁原味”公开,把诉求内容、部门答复原样呈现,能够充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问题。

  现场直击12345接线场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郎浩舟同样感触颇多:“从一路上看到的老区新颜,到在这里感受到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我们解锁了沂蒙老区的‘红色密码’。”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