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从卧佛山向南眺望,山下街道“横平竖直”的村庄叫石泉湖村。这里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街道,是革命老区,也是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
6月12日下午,村里艳阳高照,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村委会办公室里,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正在跟石泉湖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浩商量村庄规划的事。
“去年开始,村里开始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帮了不少忙。”李洪浩指着村后的卧佛山说,以前游客来到村里就是爬爬山、吃吃饭。现在不一样了,不仅有喝咖啡、看书的地方,还有可以用来举办音乐节的“大草原”。“大草原”是村庄东南角的一片空地,被撒上草籽成为草坪。今年“五一”假期,村里举办的“大草原”烧烤音乐节日均吸引客流超过5000人次,村街停满了外地牌照的小汽车。
石泉湖村有光荣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党政军领导中枢机关驻地。1944年,村庄建成的水库被誉为“山东水库之母”。1960年,石泉湖村在山东省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石泉湖村村民的骨子里流淌着红色血液,也传承着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劳动精神。如今走在石泉湖村的街道上,马路宽敞笔直,新改建的排水渠让村民不再担心内涝。放眼望去,湖水碧清,绿荫环绕,不少农户的院子门口停着自家的汽车,偶尔有小狗从村街跑过,风中吹来麦香沁人心脾。
但是在10年前,村庄是另一番景象。20世纪90年代开始,石泉湖村家家户户养猪,猪肉送往市区的肉食品厂加工。养猪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一到夏天村里的苍蝇异常多。那个时候,石泉湖村村民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养猪棚会重建为游客喜欢的农家乐包间、书屋、咖啡店。
生于1988年的李海涛,从小在石泉湖村长大。后来,父母在家养猪,他到县城开办了一家汽车用品店。2024年,眼见村里旅游越来越红火,李海涛回到村里办起“山泉涧”户外营地。
李海涛家的老房在村边上,出了院门就是自家果园,院子东侧是以前的养猪棚。现在,果园的果树还在,只不过增加了几个帐篷,里边摆上了长条竹桌和竹凳,可供游客享受田园惬意时光,养猪棚也被改造为品尝农家炒鸡的包间。
“人们来到村里,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李海涛说,周末和节假日,他的户外营地一晚上能接待上百人。随着村庄的文旅业态越来越丰富,他也打算引进一些新业态,同时丰富餐桌的菜单。
原先,石泉湖村靠北边的地方是一片养殖基地。前些年,得益于上级资金扶持,村庄变养殖基地为“乡创1959”,成为既有文创集市又有诸多文化旅游新空间的集聚区。
发展乡村旅游,光有资源不行,还得进行科学转化,以及系统的设计与运营。石泉湖村的文化旅游硬件已经基本齐备,但是要想真正吃上“旅游饭”还有一段路要走。
李洪浩告诉记者,近些年,他去全国各地考察,并请教各级专家。村庄今后的发展,还得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比如村北的“鸡窝咖啡店”,一杯咖啡20块钱,年轻人非常喜欢,这也是一种“情绪价值”。
村民的态度最能反映石泉湖村的变化。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石泉湖村村民多数不同意,认为不能养猪,耽误挣钱,而且乡村旅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搞不好得亏本。
现在,村民举双手赞成吃“旅游饭”,因为大家尝到了甜头。比如,废弃民宅被租给村里的股份合作社,村民一套宅子每年能拿租金四五千元。这些宅子经过改造,成为民宿等,村民又可以过去打工做一些相关工作。
去年,石泉湖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在村庄种植一些景观树。部分村民提意见说,与其种植景观树,不如种果树,游客来了还能尝尝山区的杏、苹果和桃子。村民还说,果树种上以后不用村委会管,大家在乘凉的时候就顺手看护修剪了。
6月12日晚上,2025年临沂市最美村歌镇歌展演活动在石泉湖村的“大草原”举办,村民席地而坐,打着节拍,听着来自农村、像自己一样的农民登台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似乎看到了石泉湖村美好的未来。(记者 苏锐 文/图)
石泉湖村农家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