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沂蒙有个百变金“罡”:12年1100余次抓捕零失手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10秒,是他化身“蒙山雄鹰”,启动人机协同作战的时间;

  14秒,是他作为“警营鲁班”,用自研“甲级破拆法”开锁的时间;

  3小时,是他变为“沂河蛟龙”,在水下持续安检和搜排爆的时间;

  100%,是他研发的专利阻车装置拦截嫌疑车辆的成功率。

  他是临沂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突击攻坚大队大队长宋清罡。战友们还给他取了另一个名字——百变金“罡”

  2013年,宋清罡从武警新疆总队的一名特战队员被特招到临沂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此后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交锋中,他从刚入警时的“沂蒙利刃”成长为不断创新战法的百变金“罡”。

  危急关头,他是冲锋在前的“尖刀”

  2021年2月,一起持刀杀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作案后潜逃到深山。凶手此前从事屠宰业,性格极端、心狠手辣,曾扬言“拉警察垫背”。临沂公安迅速集结警力,迎着暴风雪攀山越岭,展开地毯式搜捕却连续多日无战果。宋清罡迅速调整战术,突击队化整为零如“钢钉”洒向雪山,无人机同步升空织就天罗地网。鏖战11个昼夜,他们终于在悬崖山洞里发现了目标。

  “我实战经验最多,我上!”宋清罡主动请缨,匍匐进入仅容一人的洞穴。他向前爬行仅五米就遭到凶手挥刀突袭。刀锋擦脸而过,鸣枪示警无效,凶手再次扑来。千钧一发之际,宋清罡果断开枪,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雪山追凶。

  从警12年,他参与1100多次抓捕行动无一失手,300余次直面刀光剑影出击,以血肉之躯为百姓筑起安全屏障。

  革新路上,他是勤学善思的“最强大脑”

  为了跑赢驾车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宋清罡拜高手为师,自掏腰包买了一辆二手车用于训练,6年磨坏了50多条轮胎。从此,临沂特警有了机动车漂移截停战法

  68名突击攻坚大队队员在宋清罡带领下,锤炼“甲级破拆法”,计时器一次次归零,又一次次启动,1秒、2秒……数字到了14秒时,面板一夹即除、锁芯一撬即断、锁舌一拨归位,“门”应声而开。

  2022年,在面对锁上铁门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时,宋清罡以自研的“甲级破拆法”,仅用14秒便打开房门,第一个冲进去,出其不意迅速控制作案分子。此时,嫌疑人距自制猎枪仅一步之遥。

  警航队实验室里,白板上写满推演公式,墙面上订满设计草图。在这里,宋清罡带领团队研发出第一根无人机专用人工智能手臂。训练场上,无人机飞抵现场,智能手臂抓取“爆炸物”,机器人排除险情,在临沂特警,排爆作业全程实现无人化。

  为民一线,他是时刻待命的“卫士”

  2024年8月,洪水过后,城管部门在三河交汇处发现一枚战争年代航弹。然而河畔的“新琅琊”景区每天接待游客3万人,水上游船观光游客1400余人,危险必须立即排除。

  宋清罡带领“特警蛙人”3分钟赶赴现场,无人机通过建模扫描确定可疑区域,水下机器人声呐精准定位,他带领“特警蛙人”入水,将这枚直径30厘米的航弹转运至安全地带销毁,化解了一场重大安全隐患

  虽然曾直面刀光剑影、面临生死考验,但他仍坚守一线、时刻待命,日常工作中也毫不松懈,巡逻中救助群众120余人次,关键时刻从死神手里夺回23条生命

  披坚执锐不言苦,百变金“罡”护安宁。宋清罡以12年坚守诠释忠诚担当,在生死考验中践行使命,在创新探索中引领前行,每战必当先锋,时刻守护着沂蒙百姓。(记者 张依盟 编辑 张晨 设计 张海飞)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