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思政课如何“叫好又叫座”

  “这款优质的旱稻大米色泽透亮,淀粉含量少、营养成分高,吃起来特别香甜……”来自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几名在校大学生化身网络主播,在直播间卖起特色农产品。

  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现场,学生们直呼“特别接地气”。

  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么上。

  “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再难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宣传和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不少学校在推进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尝试。靠“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就能上好思政课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调研发现,网络时代、信息社会,数字经济、大数据、虚拟技术等高科技充盈学生的头脑,他们更趋于追求个性和挑战。这给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碎片化降低了思政教育实效性。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快餐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而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导致极端言论、不当言论、错误思潮等价值乱象大量存在,加之传统思政教育严肃晦涩的表达方式使其不易被接受并喜爱,传统思政教育的主流话语权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实效性被消解,学生的价值情感和价值主观性受到侵蚀,容易陷入价值迷失和自我怀疑,理想信念模糊。

  二是泛娱乐化不断腐蚀思政教育根基。当前,包含课堂APP、弹幕、直播和VR/AR等在内的声光电融媒体技术正雨后春笋般被引进课堂,尤其是一批带有“网红明星”“段子手”“灵魂佛系”等标签的教师现身课堂,使课堂上笑点频出、欢乐不断,然而结果往往是,学生“课上热闹—课后忘掉—心灵无感”。这显然背离了思政课的初心和使命。思政课应当不断创新,但不能“为了新而新”,更不能让“泛娱乐化”“娱乐至死”解构思政课堂。

  三是现有说理力度难以激发学生思政教育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本该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种“逆现象”,即被一些学生戏称为最枯燥无聊、缺乏思想滋养的“刷学分必修课”,“翘课率和后排入座率‘双高’”“入眼率和入耳率‘双低’”。这些尖刻说法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的更高期许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教学供给之间的鲜明矛盾。

  不得不承认,在“后真相”时代,以纯粹价值灌输为底色和基调的课堂,不管结论有多正确,只要缺乏“完美剧本”的严密支撑和逻辑佐证,缺少娓娓道来、理据结合、润物无声的论述,都难使学生产生参与感、认同感,更遑论获得感。

图源丨大众日报

  真正的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和思想的碰撞提升

  “打开了我对历史新的理解”“历史也变得生动起来了”……

  在浙大有这样一门课,老师通过讲解,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成了直击灵魂的拷问,课堂一座难求、互动频频。这门爆款思政课的任课老师说:“真正的好课,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心灵和思想的有效碰撞和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接地气的思政课才能聚人心。实现思政课“叫好又叫座”,应当把握“四度”。

  一是提升政治引领的“高度”。思政课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首要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因而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思政课不是硬邦邦的“忆往昔”,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看今朝”。新时代的青年是有个性的一代,是追求思想自由的一代,要把教学和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让每一节课都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要敢于亮剑,敢于针砭时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理性去回击、回应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使学生从理论高度看待和认识时事政治,使思政课成为受欢迎的“信仰课”“人生课”。

  三是深挖思政课堂的“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也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知理才能把道理讲深,善讲才能把道理讲透,动情才能把道理讲活。将道理融入故事里,增加思政课堂的人文温度;将故事中的道理讲清楚,深化思政课堂的认知厚度;明确故事的价值定位,提升思政课堂的思想高度。

  四是保持课程实践的“新度”。课程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主要载体。要利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同时,利用学术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劳动教育类实践、学生社团活动、文体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使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更加生动、有效。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正如山东科技大学“出圈”的“直播带货”一样,思政课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助农直播、文化宣讲、技术转换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所学所长,解答“疑难问题”,让学生的思政认知在发挥价值中提升。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到“远望1号”测量船上 图源丨文汇报

  故事化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人们大多爱听故事,因为好故事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故事化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会讲故事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

  要想上好思政课,如何讲故事和讲什么故事一样重要。

  一是紧扣“目标”,有的放矢讲故事。思政课教学中的讲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教学更有效而讲故事。好故事要发挥育人作用,前提是学生能听进去,所谓入耳才能入心。

  做到这一点,讲故事就不能只从教材内容出发,而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需求结合的角度来设计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要在研究学生的成长需求、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基础上,把教材上要求的、老师擅长的和学生爱听的,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把握“节奏”,叙议结合讲故事。教学时间是既定的,故事讲得多、理论讲得就少,理论讲得多,故事讲得就少。思政课教学要平衡好叙事和说理的“投入”,把握好讲故事的频率和节奏,平衡好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情感与逻辑的比例。一堂课只说理不叙事,就会“冷冰冰”,没温度;一堂课只叙事不说理,就会“空洞洞”,没深度。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提炼、加工并讲好“以小事讲大道”的短故事、小故事,切忌长篇大论讲故事。比如下面这个故事:有一位来自广东省的小护士还不满20岁。记者说,你还是一个孩子,还需要别人帮助。她回答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短短几句就讲得感人至深。

  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言简意赅讲故事,把理论融于故事中讲解,使理论之“盐”溶于故事之“菜”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

  三是激活“感受”,声情并茂讲故事。学习者听故事时,大脑中率先跳出来的往往是: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启发?我能为之干点什么?如果能从故事中听出好“答案”,学习者就有收获感;如果听完故事还一头雾水,那么学习者就会有挫败感。所以,在讲故事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总结结论、提炼观点、激活反思等,满足学习者的“感受”需求,让其从生动的故事中听出意义和价值。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