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临沂市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海选大赛

让红色基因在乡音中流淌

  舞台上,地道的沂蒙方言流淌而出,讲述着家门口的红色记忆和时代故事;聚光灯下,庄户剧团的“大嫂”和少儿培训的“小哥”褪去日常身份,成为主角;评委席上,8位普通观众手握评判权,他们的掌声与笑容,成为衡量演出成功与否的标尺。近日,“沂蒙精神代代传”临沂市2025年群众性小戏小剧(微短剧)创演海选大赛西部片区汇演在费县和平里·邻里中心举行。

  台下,72岁的张大爷摇着扇子,演到精彩之处连连拍手叫好:“演员说的是咱家乡话,讲的是咱身边事,咱老百姓听得明白、看得入迷。”本次海选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作品从群众生活的沃土中破土而出。创作者们没有华丽辞藻堆砌、没有刻意拔高腔调,坚持“说地方话、演身边人、讲身边事”。舞台上,无论是重温沂蒙红嫂的感人壮举,还是展现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皆以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和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娓娓道来。这种表达,让红色基因在乡音中流淌,让时代精神在家长里短里闪光。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在群众语言的创造性转化中,迸发出直抵人心的亲和力与生命力。

  “群众演给群众看”绝非一句空话。聚光灯下,超过七成的演员来自田间地头的庄户剧团和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群体。社区里的热心大妈在台上化身睿智的调解员,专业的电视台主持人变身大棚种植户。小品《我们的婚礼》主演之一石先生是一位少儿培训老师,因为热爱表演登上了小戏小剧的舞台。身份的转换,让群众从文化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跃升为文化创造与展示的主动参与者。这种主体性的转变,正是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当舞台真正属于人民,蕴藏于民间的巨大艺术潜能便被充分激活,基层文化生态由此生机勃发。

  “好不好看群众判”,本次大赛将评判的标尺交还给了群众。11名评委中,仅有3位专业人士,其余8席均来自普通观众——他们有来自社区的文化代表、笔耕不辍的媒体人、粉丝众多的新媒体达人……他们的评价,无关理论、无关技巧,全凭现场最真实的感受。“我们不懂什么专业技巧,剧目题材新颖、触动大家的心,就是好剧。”社区文化代表刘爱华坦言,“群众满不满意、喜不喜欢、高不高兴”在这里变得具象,它化为台下的掌声、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点评,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最根本、最权威的“试金石”。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小戏小剧展演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讲好沂蒙故事,让群众听得进、看得懂、喜欢听,用欢声笑语传递沂蒙好声音,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费县文联主席孙士东说。(记者 杜辉升 王思晴 实习生 王楠)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