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沂蒙大地,小戏唱得响

  8月4日晚,山东省临沂市“沂蒙精神代代传”第三届“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暨全市文化促消费活动启动。展演为期15天,每晚在临沂大剧院北广场准时上演,各县区轮流登台,把精彩的作品献给广大观众。

  近年来,临沂市深入实施小戏小剧创演工程,深入挖掘基层文艺骨干,推出优秀剧目600多部,连续举办两届“小戏小剧”展巡演等活动3000余场次,践行了“群众演给群众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理念。在沂蒙大地,一场场小戏小剧正以燎原之势,传承着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群众演绎地方史诗

  2022年,临沂市开启“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邀请群众从台下走向台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这一举措激活了民间文艺力量,1.6万名群众实现了从普通人到演员的转变,在村镇戏台、县市剧场中发光发热。

  蒙阴县的胡捣鼓乐队成员平均年龄74岁。他们用自制的乐器,如梧桐木削成的二胡、大铁盆改造的盆琴,将《丰收忙》的喜悦搬上了市级舞台。乐队成员王现顺感慨地说:“从村里的土台子到市里的大剧场,小戏小剧圆了我大半辈子的演出梦。”沂南县马牧池乡北村的杨素华放下农具穿上戏服,加入“沂蒙四季”艺术团,在《妇救会》中以方言生动再现妇救会成员纳鞋底拥军支前的场景。她激动地说:“不离乡不离土,既能圆梦还能挣钱,幸福指数很高。”

“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现场

  今年7月18日,“沂蒙精神代代传”小戏小剧市级决赛在临沂大剧院北广场落幕。历时两个月140余场激烈比拼,199部新创剧目从基层涌现,经过层层选拔,15部作品脱颖而出,最终8部作品跻身决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赛事创新设立群众评委,实现编、演、评全链条群众深度参与。同时,相关媒体线上直播吸引300万人次观看。

  这些小戏小剧形式小巧精悍,三五人成戏,十几分钟便能讲完一个故事,但内涵深刻,涵盖沂蒙精神的方方面面。《一碗米粥》再现了陈毅元帅让粥给伤员的战地温情;《红嫂新传》回望革命先辈走过的艰难历程;《水草饭团》包裹着军民之间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甜瓜村的故事》则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貌……

  让沂蒙精神触手可及

  小戏小剧不仅在内容上传承沂蒙精神,在表现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活态转化。

  根据兰陵县下双沟峪村老红军真实故事创作的《老兵》,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命运,展现了老兵昔日从军报国、今朝解甲报恩的高尚品格。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第一碗饺子》,一句“这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就敬为救咱朱村牺牲的战士们”,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81年前24位战士抗日保村的壮烈场景,使拥军情怀变得具体可感。

  同时,小戏小剧打破传统剧场边界,积极与景区合作,打造沉浸式演出。

  费县的《沂蒙山小调》实景剧让游客身临其境,化身为剧中的战士,在“抗大学员硝烟中写旋律”“支前群众推着独轮车奔跑”的场景中接受沂蒙精神的洗礼。沂南县将红嫂故事搬进常山庄村的古院落,《沂蒙四季》系列情景小剧让游客近距离观看识字班灯下读书、红嫂对伤员低声叮嘱,这种创新的演出形式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在《跟着共产党走》的演出中,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自发合唱,台上台下情感交融,让沂蒙精神真正成为人们共通的心跳。

群众观看小戏小剧展演 临沂市文化馆供图

  政策护航激发基层热情

  过去几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作品,并邀请专业导演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让小戏小剧成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食粮。市、县、乡三级联动,每年设立1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小戏小剧创演,为优秀剧本提供6000元以上的孵化费,为剧目排演提供5万元至8万元的补贴,真金白银的投入极大激发了基层创作者的热情和活力。

  2023年,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临沂召开。会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红色基因传承以及沉浸式小戏小剧工作在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方面的重要意义。临沂市在会上以“四个突出”分享了本地实践经验,其中“突出‘以文化人’强化沂蒙精神引领”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年,临沂市在省级获奖的小戏小剧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党旗飘飘》《一门三英烈》等优秀作品兼具浓厚的生活气息与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例证。

  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规定,要规范研究、阐发工作,加强对相关资料、人物事迹和实物的搜集、整理、挖掘与保护。鼓励有关部门及媒体等加强宣传、宣讲,推动沂蒙精神深入人心,尤其注重面向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群体和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临沂市始终将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要使命,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小戏小剧的发展和沂蒙精神的传承保驾护航。2022年出台的《临沂市推广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演出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明确“坚守人民立场”,构建起小戏小剧发展的长效机制。

  “临沂市以小戏小剧为载体传承沂蒙精神,是基层文化创新的典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杨子墨认为,“群众演、群众看”的模式打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刻板印象,让宏大精神叙事转化为具象生活场景,实现了从灌输式到沉浸式的转变,契合当代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接受心理。同时,小戏小剧扎根乡土,将革命历史、时代新风融入民间艺术,既保留了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又通过方言演绎、实景互动等形式赋予其当代生命力,蹚出一条传统精神现代表达的有效路径。(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