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齐鲁时代楷模丨“一定要造出中国人的高速列车” ——梁建英的创新故事(上)

梁建英(右二)与同事在工作中。(□记者 赵琳 报道)

  □ 记者 赵琳

  9月7日,中国、印尼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开通试运行,两地间通行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分钟。这是中国高铁首次“整体出口”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力量,“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这背后,有一位女性的身影,她就是梁建英——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高铁列车技术专家,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铁路工人的女儿

  梁建英是铁路工人的女儿,她的家距离火车站直线距离仅两三百米。小时候,她爱看车头喷出的机烟,爱听车轮转动的轰鸣。1991年,在老师和家人的支持下,梁建英报考了上海铁道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从吉林到上海,踏上了求学的火车。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还处在“绿皮车”时代,列车最高运营速度不超过120km/h,平均时速只有48公里。往返吉林、上海,加上中途转车,全程需50多个小时。

  买票也成了难题。一次寒假回家,梁建英彻夜等在车站排队买票,等排到她时,却被告知坐票售罄,只能买站票。

  最困难的事还是“上车”,梁建英用“震撼”来形容。火车刚一停靠,涌入的旅客便围住车厢的进出口,梁建英被硬生生“挤”进了车厢,她和其他只有站票的乘客一样,自觉地寻到车厢连接处,或站或坐,就这样将就一路。

  拥挤的车厢、憋闷的空气、混杂的气味、隆隆的噪音……儿时的想象和成年后的体验形成了巨大落差,这让在铁道学院求学的梁建英陷入了深思:能不能设计一种火车,既能让人们得体乘车,又能快速、舒适地到达目的地?

  当时,发达国家已经设计出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这样的差距追赶起来,难如登天。

  但梁建英就是那个敢于登天的姑娘。她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

  “这个小姑娘不一般”

  9月初的一天,记者从济南出发,乘坐梁建英主持设计的复兴号高铁列车,经过1小时24分抵达青岛,在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见到了她。她留着齐耳的短发,发鬓斑白,眼神平淡而柔和。

  “说话很干脆,干活麻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于延尊记得20多年前,梁建英刚毕业入厂时给他留下的印象。“刚工作没多久,她就和电气组的同事就技术问题争论起来了,当时就感觉,这个小姑娘不一般。”

  1995年,23岁的梁建英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来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成为一名电气系统设计技术员。在此后的工作中,于延尊逐渐看到了梁建英的天赋和努力。他说梁建英“很多思路都很独到”,“一般的设计师从毕业到能独立设计整车的电气原理图,至少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而她仅用了短短3年”。

  梁建英身上有一股劲儿。刚工作时,员工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每天扫描旧图纸、存档归案、看各种列车产品说明书……琐碎单调的事务,都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本列车产品说明书有600多页,她几乎每天下班都看,看累了才睡觉。

  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梁建英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电气工程,但车的每一处,她都想要熟悉:车体、设备、排水、电器、车内、转向架……直到掌握整辆列车的奥秘,了解每处细节。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上公司安排的英语培训课。

  在成长的过程中,梁建英没有忘记“造车”的梦想。从1997年到2006年,我国高速列车进行了五次大提速,但对比发达国家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依然落后。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横亘在每一个铁路人的心头,也影响着梁建英。

  2004年,我国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开始引进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外高速列车技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铁列车,开始进行高铁列车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2006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启动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设计工作,我国自主研发高速动车组的序幕就此拉开。当时34岁的梁建英被委任为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带领团队设计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列车。

  十几年过去,实现“造车”的梦,仿佛终于近在咫尺。

  “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

  “巨人的肩膀”并不好站。从时速200公里到300公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高难度技术门槛。

  还没开始,梁建英和同事们就遇到了第一道难题。外国合作方只说每个步骤怎么做,绝口不提背后的原理。大家意识到,“虽然我们国家高速列车是技术引进的,实际上我们引进的只是一套图纸。”

  “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此时的梁建英,经过学习积累,变得更加冷静。

  高铁动车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零件就有50多万个,需要设计的图纸有上万张。如何吃透这几十万个零部件参数背后的原理以及组装效果?

  为了把握每一个细节,梁建英和团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探索。他们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线路特点进行了改进,重新匹配了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提升了乘坐舒适性;还突破了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高密度、隧道及明线交汇等带来的诸多技术挑战。

  2007年12月,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的动车组成功问世,更让“中国高铁”享誉世界。

  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住。2010年,由梁建英主持研发的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跑出时速486.1公里,创造了世界铁路纯商业运营车辆试验的最高速。2016年,主持研发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你不做成世界最快最好,对不起这个国家和时代。”梁建英动情地说。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